以有效投资促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16日 09: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6日第2531期 作者:张航燕

  工业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手段,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和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业投资被赋予了优化供给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使命。

  工业投资结构与环境日趋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投资呈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工业投资增速上下波动。受外需大幅萎缩、国内重工业化进程趋缓等因素影响,2012年起我国工业投资增速逐步放缓。2016年工业投资增速降至3.6%,较2012年减少13.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41.2%下降至2017年的36.3%。之后,在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工业投资增速明显回升。但2019年工业投资增速再度出现回落,2020年工业投资增长仅为0.1%,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2%。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7月,我国工业投资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5%、9.9%。第二,工业投资结构日趋优化。随着高技术产业投资加快,我国产业结构朝着高端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2013—2018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6.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5%,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5.4个百分点。我国还进一步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力度。2013—2018年,全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6.8%,制造业投资呈现出结构加速优化、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局面,有效推动制造业装备水平不断升级。第三,工业投资环境不断完善。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新一轮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展开。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首次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范围、原则进行了明确界定,聚焦企业反映集中的“准入不准营”、市场退出障碍、“融资难、融资贵”、审批手续多时间长、执法检查过多过频等痛点难点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这些实质性的改革举措给企业和社会投资者积极参与工业投资带来了极大便利。

  然而,我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严峻。受疫情影响,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出现较大波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仍然较为严峻。例如,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0%;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盲目低端化扩张,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

  工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工业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需求来看,工业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中国制造业PMI显示,自2021年5月起新出口订单指数一直处于荣枯线之下,表明需求收缩对工业企业生产的制约增强。从供给来看,海外疫情反复对原料产地、加工地、航运业等关键环节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国际运输网络仍有较多梗阻,运价水平较疫情前出现暴涨。很多发达国家开始将供应链向内收缩,“缺芯”“缺柜”“缺工”等问题依然存在,对工业企业生产和出口造成持续冲击。

  第二,工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深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仍然是新发展阶段的迫切任务。一方面,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占比不高,高端供给不足与低端供给过剩并存。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加大。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逐步推进,工业面临更高的节能降耗减排要求。2021年能耗双控引发的多地限产限电问题,以及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未能完成预期目标,都意味着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面临更加紧迫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任务。

  第三,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特别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供应链面临不断增大的断供风险,对工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一是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较低,重大原创性成果比较少。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经费中占比仅为6.1%,且企业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低于5%,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控制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许多重要产业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芯片、核心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国外进口。

  第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全面升级的中美大国博弈成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美国不断加强供应链安全管控,近年来还对中国企业海外矿产开发和资产并购做出了广泛而严苛的限制。这些“去中国化”的安排进一步挤压了我国通过利益共享获得战略性矿产、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国际合作空间,放大了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的海外供应风险,同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构成较大障碍。

  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的投资导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工业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的投资导向,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大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第一,加大技改投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关系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加大技改投资,不仅要增强技改投资强度,还要把握好技改投资方向,引导资金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领域聚集。通过设备更新改造,着力提升企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实现流程、产品和模式创新。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第二,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市场的牵引作用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通过聚焦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以更大力度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加快研究实施可替代性措施,努力在自主可控方面实现突破。短期来看,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可以补短板、强弱项,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提供保障;中长期来看,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可以科学统筹、协同攻关,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

  第三,加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加快培育智能制造业,以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和智能成套装备为重点,着力提升企业的系统集成、智能装备开发和关键部件研发生产能力。针对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趋势,重点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终端、超高清视频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消费级无人机等新型技术产品和服务。

  第四,推进全产业链投资,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设计和营销投入,使其业务范围从加工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乃至全产业链延伸扩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同时,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通过国际产能合作、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优化全球布局,加快提升跨国合作创新水平和协作制造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