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业融合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
2023年04月25日 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25日第2638期 作者:曾世宏 钟纯 夏杰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做强实体经济的根本保障,融合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本质要求。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融合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选择。

  内在逻辑 

  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为推动我国经济40余年的中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依托全门类的工业体系,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我国在全球商品市场中的贸易份额不断提升,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高速发展有效夯实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做强实体经济的根本保障。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级、优化产业结构的主阵地。企业作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是攻克制造业“卡脖子”技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高精尖设备的关键力量,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作用更为突出。先进制造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制造业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强实体经济的根本保障。先进制造业在打破产业边界、突破既定模式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已经成为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核心载体。

  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产业价值链的分解整合与重构,在制造业各环节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价值链增值环节,催生出大量融合应用场景。先进制造业已成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联动的核心载体与重要推手。要将先进制造业打造成实体经济开放融通的重要桥梁,广泛吸纳国际优质资本、高端人才和前沿科技,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先进制造业可以有效推动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推动资本、技术、人才、数据高效流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辐射带动提升实体经济整体竞争力。不仅如此,先进制造业也是节能环保技术攻关、清洁能源开发以及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领域,是科技支撑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落脚点,更是实现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领域。

  融合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必然要求。融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优化先进制造业供给质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一方面,基于内循环融合现代服务业,有助于增加先进制造业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提升先进制造业对国内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基于外循环融合现代服务业,有助于推动先进制造业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升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稳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融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引领先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制造业中间品国内需求率低,过分依赖国际生产循环,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不明显。这些也成为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关键。

  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集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既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服务供给质量,又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生活性服务业的现代需求已经成为引导我国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生活性服务业从供给侧推动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对制造业的配套生产也提出了高质量的新要求。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的需求也会传递到制造业领域。

  路径安排 

  以“两业”融合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塑造“两业”融合发展动力,协同创新激发“两业”融合活力,强化现代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首先,提升数字赋能塑造“两业”融合强动力。一是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数字技术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地区间均衡发展,促进数据在产业间流动共享,推动产业深度融合,驱动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二是提升“两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价值链跃迁。促进制造业全方位转型升级,实现跟随式发展向引领式发展的转变,建立新的比较优势,促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跃迁。三是打造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放大“两业”融合效应。依托数字平台的连接能力、分析和识别能力,搭建全要素、全链条、全员连接框架,优化用户价值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形成供需动态平衡系统。四是健全数字化转型法律法规,优化制度环境,为实体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政策支撑与指引。

  其次,协同创新激发“两业”融合活力。一是发挥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技术创新效应推进产业融合。上游制造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能力,下游服务企业创新业务模式、服务方式,提升客户体验。按照企业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予以差异化的定位和发展导向。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先行探索,提升创新效率;发挥“专精特新”企业机制灵活优势,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发挥平台型企业整合资源、集聚企业优势,构建产业生态圈,推进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协同。二是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共同体。推进产业融合政策的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协同,构建区域协同、产业协同、企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分享的整体格局。

  最后,强化现代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桥梁,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是构建实体企业股权融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分层建设,拓展实体企业股权融资渠道。二是创新实体企业债权融资模式。增加新的融资模式比重,如融资租赁等,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三是加大金融对实体企业的政策支持作用,考虑设立服务“两业”融合的政策性银行和政府基金,为实体企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技术条件下全球服务业价值链的嵌入、升级与治理研究”(22BJY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