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乡村空间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须健全乡村的复合功能,推进乡村生活与产业空间协同,实现产村融合发展。落实产村融合模式,协同乡村空间和产业更新设计,系统化完善生产生活等服务设施,是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
产村融合兴起的政策背景。产村融合指乡村地区在产业功能融合、乡村空间环境整合的基础上,以农业为基石,加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落实传统农业实现转型升级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产村融合在不同程度上将产业业态、产业用地、产业基础与乡村空间布局融合,有益于产业业态规划,也有益于乡村空间布局规划定位。通过打造以产业、生态和社会功能等为基础的模块化空间,将乡村整体空间细化为产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生态养护区、配套服务区等若干个功能分区,进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地区产业业态融合发展,旨在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传统农业与其他乡村产业有机交汇,构建乡村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宽乡村地区村民就业途径。我国乡村产业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开拓多种功能,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文化、旅游、信息等产业业态的交汇融合,推进构建突显乡村地域特色与价值的产业体系,促进产村多层次融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采取绿色产业发展带引乡村振兴,侧重规划优先,创设乡村优质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完善乡村绿色生态产业链。同时,强调践行和完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路径,共建美丽中国。
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资源是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石,也是乡村产业业态形式多样的基石。乡村自然资源具有不可迁徙性。相较于工业,农业更依托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性孕育出乡村产业结构体系的多样性。自然资源丰沃,并存在适宜农作物孕育的气候环境,适宜开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与农副产业。区位条件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产业业态的类型,如地形的多样决定了农业类型的不同:平原地区相较山地丘陵地带更适宜耕种,而后者更适宜推进畜牧业的发展。
乡村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在土地上,产业发展与乡村用地布局联系紧密。目前,部分乡村存在产业发展缺乏用地指标的状况,推动产村融合需加强推进乡村土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闲置集体乡建用地、科学合理分配乡村新增建设用地等方面的研究。
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乡村良好的基础设施,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是产业得以发展的基本保障,基础设施的优劣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例如,在乡村产业发展中,道路交通条件不仅影响农业原材料的输入与农产品的输出,也关系着地区乡村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交通道路体系受乡村道路硬质承载力与宽度的制约,若城镇与乡村关联性纽带受到波及,当地乡村产业往往只能依附于农业。道路交通若邻近线路干道、港埠等,城乡联动性交流则更加紧密,现代化农业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会随之增速。
产村融合模式下乡村“空间—产业”协同更新设计策略。拓宽产业业态,在产业业态甄别阶段,要充分考察地方乡村资源现状,细致剖析乡村地区周边及内部的自然资源、产业现状、乡土文化、乡村风貌等,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规划地区乡村产业业态的发展趋向。其目的是高效运用乡村本土资源,均衡推进土地租赁流动,侧重改造地区乡村内部闲置用地与房屋,拓展内容纷繁、特色明晰的第二三产业,丰富地区乡村产业业态形式,以点带面,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调整用地布局,集中产业用地。在优化乡村产业用地布局过程中,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方式。二是集约用地,适当集聚乡村产业用地,促使生产要素一体化流通,规避产业过量离散。三是规范保障乡村产业用地指标,对乡村闲置用地勘测重组,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四是留置未来产业发展用地,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调整变动乡村用地布局结构与规模。
以功能分区视域为出发点,乡村空间可以区划为产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生态养护区、配套服务区等,在划分初期应讲求“生活、生产、生态”之间的协同。在确定乡村产业用地前期,要合理设计产业与居住、产业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架构关系。在当下国内大部分乡村发展中,农业生产依旧占据重要地位。在乡村农业用地布局规划中,应充分考量村民出行方式以及农作物距离,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合理的优化用地布局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农业生产规划用地与村民居住用地过度偏离,致使村民农作距离增加,进而影响农产效率。此外,乡村用地布局需适当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以点带面发展模式,改善乡村闲置土地利用率,在保障农业耕地边线的基础上,优化用地布局结构,科学合理配置乡村土地资源。
完备配套设施,夯实产业基础。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地区乡村产业得以发展的基本保障。排水工程的优劣制约着农产的浇灌与积水疏通,产业产品与市场之间纽带联系受电力电信工程设施的影响,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皆需要良好基础设施的保驾护航。完善配套设施,就要健全乡村道路交通,保障农业机械与运输等车辆的畅达。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种植的用水需求。完善地区乡村电力电信工程,推动乡村电商平台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健康导向下江苏老城厢环境空间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22YSD004)、常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双创’能力培养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赛教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YJK20220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