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通往共同富裕必由之路
2023年06月21日 10: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21日第2676期 作者:郭凌瑜 颜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只有乡村振兴,才能促进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共同富裕题中应有之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记》等作品中的“大同”思想和《晏子春秋》中的“均贫富”思想源远流长。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传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在实践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为新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包含的要点有:必须实现整个社会的财富由全体人民共享;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意指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是共享富裕,是普遍富裕,是“富裕”与“共同”的有机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地区覆盖我国广袤的国土,生活着众多人口,但城乡发展长期不平衡影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首先,从实现主体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目前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较大比重,这部分人口的生活状况有很大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其次,从实现方法看,高质量发展需要城乡共同参与,将乡村地区从以前相对被动甚至需要帮扶的角色转变过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成分和主动参与者。再次,从实现内容上看,共同富裕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充足,也体现了公平正义的要求,要求缩小城乡差距,使得分配方式更加合理,进一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在乡村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最后,从实现的程度和步骤来看,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而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胜利的广大乡村地区,也为下一步振兴和升级做了充分准备。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振兴乡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紧紧关联。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使农村的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在党的带领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乡村振兴将全方位提升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多年来,我国城乡人口在人均GDP、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乡村总体生活质量与城市存在落差。而在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会进一步满足乡村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改变乡村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状况,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美好愿景。

  乡村振兴将改变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实现发展质量升级。长期以来,乡村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状况、民风民俗息息相关,与当地产业结构状况也有密切联系。以西部某地区为例,该地区曾是深度贫困地区,恶劣的地理条件和脆弱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其发展,使得三大产业发展很不均衡且容易出现较大波动。该地区一度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希望以推动工业化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可结果是导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下滑。在经过近年的重大调整后,该地区第三产业跃居第一位,三大产业在调整之中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扬长避短、平衡发展的路径。作为摘帽的深度贫困地区,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之下,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正在逐步改变以往的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探索出一条在维护环境条件下借助新经济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实现自身发展模式更新换代,才能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乡村振兴将全方位改变乡村的面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长期以来,乡村地区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而产业发展单一、不平衡;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监管相对薄弱,出现了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由于人口结构和公共服务资源问题,在乡风和治理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而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要让乡村地区保持较为优渥的物质生活,还要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生活,构建物质丰富、环境舒适、心情舒畅、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

  乡村振兴将为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支撑。乡村地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自然和人文环境多样化。如今,步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我们有实力、有决心、也有信心实现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也将为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现实支撑,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实践保障。

  没有富饶的乡村,就谈不上共同富裕;没有乡村的参与,共同富裕也很难真正意义上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立足于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基础,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研究”(SC21ZDZT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