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居民收入增长 持续提振市场信心
2023年11月21日 11: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21日第2777期 作者:郭金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较快提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和根本目标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使民众有切实的获得感,从而为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财富和收入差距较大、经济结构不平衡、增长动力转换滞后、老龄化日益严重等经济社会问题赢得时间和空间。保持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既是扩大内需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延续过去一段时期内经济的稳增长趋势,稳步增加居民收入,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经济结构性改革,加强政策前瞻性指引,提振市场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实现经济复苏和长期增长,并且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

  居民收入增长具有周期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高速经济增长极大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人均GDP相对于美国和工业七国的比例从1978年的5.12%和6.55%,分别提高至2019年的22.57%和27.16%。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增长的主要动力逐步由技术模仿转向自主创新,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从日本和其他东亚经济体的经验来看,这是共同的特征。我国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演变,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仍然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笔者研究发现,依据我国目前的发展优势,在未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仍有潜力实现6%—8%的高质量增长,而我国目前实际经济增速显著低于潜在水平,周期性因素是重要原因。合理确定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助于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增长形成合理的预期,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5%,表明经济恢复正常的迹象明显,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宏观经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失衡现象。从2023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就业状况和居民收入的数据来看,有较为明显的企稳回升、稳中向好态势,但是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我国短期内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现实原因在于,长期依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或者作为平抑周期波动的政策手段,使得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部分固定资产价值大幅上涨,提高了企业在租金、折旧和利息等方面的生产成本,其结果是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和工资性支出的比重,抑制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这种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的现象是过去高速增长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果,需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稳妥地进行调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制定和执行具体政策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明晰市场和政府作用的边界,需要进一步在制度上探索出适合新发展阶段的道路,从而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以高质量发展保障居民收入增长 

  为提振市场信心、缓解当前的经济困境、促进经济增长,探索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关键一环,核心要义在于高质量发展。

  一是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降低实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增加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加消费需求,是最终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要合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的有效作用,通过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整体效率,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稳定增长。

  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是通过市场化改革增强了经济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率,根本标志是对个人财产与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现阶段经济结构性转型为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更强的动力,而市场化改革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回升,并为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降低和取消一些垄断性行业和部门的准入限制,为多种所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为私人财产提供更有力的保护;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内外的流动和配置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三是加强政策的前瞻性指引,稳定市场的政策预期。市场经济运行存在广泛的不确定性,当这种不确定性增强时,经济主体的消费和投资就会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政府政策一方面有稳定预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不确定性的来源之一。市场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企业创新和经济稳定增长,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一项政策对某个行业和部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特别是通过行业之间的关联以及通过就业和收入所产生的间接影响,其规模可能远远超出政策预期。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时,应当充分尊重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和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权利。这也意味着政府在调节和干预市场运行的过程中,应当增强政策的可预测性,发挥前瞻性的指引作用。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法就是政府基于既定和公开的规则来制定和实施政策,并依据合理的程序来调整和修改规则。这有助于抑制政策不确定性对市场和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企业对政策环境形成更为确定的预期。

  现阶段,我国正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增速正逐渐从恢复性增长迈向扩张性增长,经济实践凸显了我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潜力。尽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是保障居民收入增长、提振市场信心面临着新的挑战,而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能力促进经济赶超的程式化事实、理论逻辑与中国经验”(23BJL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