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宝藏——故宫博物院的甲骨整理与绝学传承
2021年07月07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7日第2202期 作者:王素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单位,藏有殷墟甲骨22000多片,绝大部分从未整理出版,被誉为“甲骨文献最后的宝藏”,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这批珍贵甲骨一直未能整理出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1949年后长期将故宫定位为艺术博物馆,仅常设“历代艺术馆”展览,古文字藏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是故宫的古文字大家,如马衡、唐兰、罗福颐等先生,很早就已去世,古文字人才断档严重,无人能够承担故宫甲骨整理出版工作。

  故宫博物院属于文博系统,一直缺乏引进高级人才渠道。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8月,故宫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希望发挥老专家的余热,为故宫培养适合故宫学术发展的高级人才。以此为背景,同年10月,故宫成立研究院,下设古文献研究所,甲骨整理才提上了议事日程。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都“活起来”。故宫感到时不我待,必须马上行动。2014年11月,由古文献研究所牵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成功获批。同时,故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始招聘甲骨学专业博士后。此后,故宫甲骨整理出版工作在古文献研究所领导下终于全面展开。

  故宫作为中国第一大博物馆,又是第一次整理出版如此大批甲骨,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掉以轻心。为了保证故宫甲骨整理出版质量,邀请国内甲骨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名家召开了两次论证会,还特别制订了一项“三符合”原则。

  (一) 符合文物保管特色。故宫是一个文物保管单位,文物安全属于重中之重。现代甲骨整理出版,原图、拓片、摹本各有功用,缺一不可。而甲骨是三千多年前的有机物,移动易裂,捶拓易碎。这样,提取甲骨信息,就需要考虑周全,尽量一次到位。此外,文物保管重视原状(故宫最具特色的展览就是原状陈列),出土文献整理也要求尊重原状。因而故宫的甲骨,是按藏家整理。譬如马衡捐献的旧藏甲骨,故宫购买的谢伯殳旧藏甲骨,都是各为一卷。特别是西方研究甲骨第一人明义士的第二批旧藏甲骨,原经本人分类或分期整理,按十天干分为十箱,箱下再按数字分屉分包,体现了明义士本人的研究思想,更应得到尊重,故特别按箱分卷。各卷之内,再按组类(字体)与事类排序。既体现博物馆特色,又符合甲骨学规范。

  (二) 符合文献整理规范。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毋庸讳言,其整理都应有规范。传世文献做得较好的,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编的《古籍整理规范手册》,以及如许逸民《古籍整理释例》等多种个人编写的规范性著作。出土文献因载体差别较大,一直没有成文的整理规范。尽管如此,就甲骨文而言,至少有三点是应该规范的:一是定名。博物馆的藏品原本要求定名。甲骨文已进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古籍和名录也都是要求定名的。二是题解。具体说明本版甲骨正反存文和是否有界划线等,让读者不用看图版和释文就能了解本版甲骨的情况。三是释文显示原状。甲骨多为碎片,释文应显示文字残存位置,为研究保留信息。这三点规范,保证了故宫甲骨整理的高质量。

  (三)符合学术发展潮流。过去的甲骨著录书,为降低成本,方便编排,大多将原图、拓本、摹本、释文、注释及相关信息和各类索引等分开编印。如果分为三册,通常将原图作一册,全彩印制;拓本、摹本作一册,释文、注释及相关信息和各类索引作一册,黑白印制。读者阅览一片甲骨,需要将三册大八开精装图书同时摊开,既厚重,又占面积,十分辛苦和不便。现在印刷科技日新月异,彩印成本也较过去大为降低,完全可以与时俱进,整理更加符合科技发展的甲骨著录书。故宫的甲骨著录书,将原图、拓本、摹本、释文、简释及相关信息合置于同一页,上图下文,全彩印制。读者阅览一片甲骨,只需摊开一册图书。这对于读者阅览,无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相信一定会受到读者欢迎,也一定会引领学术发展潮流。

  故宫甲骨项目标志性成果《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计划整理出版图书六十卷册,经过项目组全体同仁几年艰苦努力,其《马衡卷》三册和《谢伯殳卷》三册,将于年内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当然,这只是故宫甲骨项目的首批阶段性成果,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未来还须继续努力,争取尽快完成全部六十卷册图书的整理出版工作。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这一点极其重要!故宫甲骨项目仅“有人做”远远不够,还必须确保“有传承”。而在这方面,故宫甲骨项目真的是任重道远!

  所谓“有传承”意谓要建立健全的学术梯队,保证甲骨“绝学”不仅有人研究,更重要的是有人接续。2020年12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等八部门召开部际联席会议,正式宣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以下简称“古文字工程”)启动。该工程的重点,就在于“传承发展”四字,而只有“传承”,才能“发展”,“传承”二字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有十多个单位参加“古文字工程”攻关工作,绝大部分是高校,故宫作为参加单位之一,形势原本不利。因为高校可以从本科就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培养,而故宫不属教育系统,不仅不能招收本科学生,连硕士、博士研究生也不能招收。唯一的“进贤”渠道就是故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聘甲骨学专业博士后进行培养,然后留院。

  故宫古文献研究所从2014年至今,共招聘培养了三名甲骨学专业博士后,仅第一名留院还算顺利,第二名留院用了一年时间,第三名因不能留院而改行另谋出路。原因是从2018年开始,直到现在,故宫一直没有社招指标。此事至少存在三方面不利影响:(1)从国家和故宫来说,培养一名甲骨学人才不容易,而培养出来,学非所用,属于人才浪费;(2)从博士后个人来说,十多年勤奋学习的甲骨学专业,正当初见成效时,却不得不改行去做自己需要从头再学的其他工作,属于专业浪费;(3)从故宫甲骨项目来说,原本已经组建完成的整理团队,又突然崩塌,使甲骨图书出版进度严重减缓。

  据最新统计,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安阳殷墟出土甲骨超过16万片,主要分藏世界多国文博单位,中国文博单位最为大宗。甲骨学之所以被称为“绝学”,就是因为人才严重断档,无人“传承”,而这种情况,中国文博单位尤其严重。做项目与干事业,性质相同,道理相通,若想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主要指国家重视,国家重视自会加大投入,加大投入经费自然充足。地利主要指资源丰富,具体而言,指单位拥有资源和项目,占有材料。人和主要指人才完备,有健全的学术梯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下中国收藏甲骨的文博单位,天时、地利都没有问题,所缺唯有人和,故极少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整理出版甲骨著录书。为此,我呼吁:兹事体大,事关“绝学”传承,乃至文化建设,希望相关单位考虑文博系统特别是故宫博物院的实际困难,给他们开放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如此,对国家,对文博系统,特别是对故宫博物院,皆功莫大焉!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