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2020年08月17日 08: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17日总第1990期 作者:刘向兵

■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资料图片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对切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事业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生产建设。这一时期,劳动教育作为“国民公德”教育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与新民主主义生产方式相一致的劳动态度,引导民众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新中国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思想政治改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基本方针,旨在强化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意识,引导广大知识分子通过劳动改造自我,逐步抛弃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养成。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服务经济建设、思想改造,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逐渐转变为引导学生掌握通用劳动技术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被提了出来。新时代以来,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目标,着力构建全面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和劳动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发出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召唤,也向广大青少年提出了“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的殷切期望。教育引导青少年通过劳动和奋斗实现梦想、收获幸福、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可见,我国劳动教育经历了一个从重社会价值到重个体价值,再到重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越来越被认可。

  二是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加强劳动教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基础上,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新使命和新课题,形成了“实干兴邦”的劳动实践观、“民族复兴”的劳动发展观、“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的劳动教育观,构筑起了以劳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路径。加强劳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包括广大劳动者在内的全民族文明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发展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素质”。面对产业革命发展大趋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推动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这既需要尖端技术和先进设备,更要有一大批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工巧匠。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有助于引导大中小学生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主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支持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解决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的一剂良药。

  三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和深刻内涵。在劳动价值观方面,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劳动态度方面,要格外强化辛勤劳动的意识与态度。“爱劳动”一直是我国劳动教育特别重视培养的基本劳动态度,新时代劳动教育除了继续加强热爱劳动的教育,还要进一步重视辛勤劳动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以之作为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在劳动品德方面,要特别强调诚实劳动的要求。新时代劳动品德教育要强化诚实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诚实劳动的价值,将其视为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创造生命里的一切辉煌的必由之路。在劳动知识技能方面,要加强劳动科学知识的教学。例如,大学各专业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知识学习,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也都是明确列入教学计划的劳动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劳动教育还应加强劳动科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分析解决劳动问题的本领,遵守劳动法规、增强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

  四是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个特点。第一,目标的系统性。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个“三位一体”是系统的、一体的,既不能把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解为只是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的教育,忽略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更不能把劳动教育“窄化”为劳动技能水平培养,忽略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第二,实施的贯通性。《意见》突出强调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明确对各学段学生要进行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从小学到大学,不仅是学生劳动技能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更应是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变化的过程。大学阶段主要培养的是日后要直接走向社会的“准劳动者”,更应在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劳动之义、明劳动之理,深入理解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第三,课程的必要性。《意见》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对普通高校首次提出“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实践或劳动体验,或者只集中在实习实训、实践育人层面。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注重加强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破题出新。第四,推进的时代性。《意见》提出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的新变化”,“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劳动教育在用好传统方式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打造劳动教育的“金课”,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即时性、趣味性。

  五是要在劳动教育中培育青少年在重大危机中“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把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有了“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才能塑造良好的“公共服务意识”,面对重大危机,才能有“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为此,建议劳动教育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清晰的“出发点”。要更加注重深入全面地讲述劳动内涵、阐释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让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刻地“明劳动之理”,更加积极主动地“成劳动之善”,更加自觉深入地“扬劳动之美”。二要有明确的“路线图”。注重与思政引领相结合、与习惯养成相结合、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将劳动教育的理论世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未来的工作世界打通。既要学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意识,也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的日常劳动场景。教育和感染青少年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习优秀模范的奋斗精神、增强劳动奉献的服务意识,从而形成对“四最”价值观的认同。无论是在普普通通的平凡时刻,还是在面对危机的重大关头,青少年都能够站出来、干出来,有人文精神、家国情怀。三要及时“回头看”。通过对劳动过程的回顾、劳动成果的讲评,让学生能不断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物质收获和精神旨趣;强化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明确只有在依靠自身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两个因素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面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者对他们思想施加的影响”,“孩子们的劳动经验越多,教师的言语对他们的教育作用就越大,劳动在他们精神生活中(在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意志中)所占的地位也越高”。如果我们只注重青少年的劳动体验、劳动实践,不注重在劳动中对他们加强精神提升、情感升华和价值引导,就很容易出现“没有教育的劳动”倾向,这同“没有劳动的教育”一样不妥。

  (作者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