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德才兼备的商科专业人才
2020年09月28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8日总第2020期 作者:黄栋

  “立德树人”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要义,是高校立身之本。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有才无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还是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社会脊梁?答案不言自明。所有的专业教育都应以德育为先,将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确保现代化教育办学方向不会偏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具现实性的价值载体,是“立德树人”中“德”的内涵源泉。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每个环节,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材、教法等,都要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目前,专业人才培养中德育教育存在如下误区。首先,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我们非常强调技术层面的学习,注重“术”的反复训练,侧重经济导向、实用导向。比如,许多商科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很自觉,投入大量精力研习各种商业模型和商业技能,他们对于市场占有率、竞争战略、库存周期、净资产收益率等概念耳熟能详,但对于商业伦理、商业道德等议题却不以为意。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部分内容老旧。主要表现为填鸭式教学、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一些思政课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上课时,很多学生打瞌睡、玩手机,人在心不在,提不起兴趣,只是为了学分而学习。学生上完一堂课,并没有学到多少实质性的知识,部分授课内容没有及时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思政课也应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的变化与时俱进,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是动态调整的。

  最后,一些师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只是思政课程的事情,与专业课无关。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泾渭分明”,在专业课教学中讲授思想道德相关内容会被认为“不专业”。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往往只注重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缺少对爱岗敬业、纪律意识、职业道德等道德要素的考核。

  因此,要做到德育教育与现代化人才培养相结合,必须遵循以下路径。

  第一,在教材编写中要适量增加中国现代德育教育的内容或实例。课程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而教材是课程的重要构成,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商品、学术体系等,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一味接受西方价值,忽略教材的中西文化素材比例,不利于培养具备浓厚家国情怀的本地人才。美国是当今商科研究的重镇,这些学科主要的理论体系是由西方学者构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源自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有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我们既看到它们为西方统治集团服务、反映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面,又看到其中也包含着体现人类文明成果和社会治理一般规律的一面,对于后者应当学习和借鉴。故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也不能对其顶礼膜拜。那种认为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比我们更“高级”,应当全盘照搬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并以此来解读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商业实践,甚至主张全盘西化的做法,不仅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而且十分危险。

  西方的宣传机器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话语体系,涉世未深的学生易受其蛊惑。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育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意识形态战线。对待西方学科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摒除西方理论中带有资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内容。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编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考虑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规律,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变方向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诉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德育元素,诸如勤劳致富、宽容、协商、人文精神、公序良俗、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文化自信等,无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西方商学的许多范畴、原理、假设等,是针对复杂商业问题提出的,但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解释和提供的对策又是简单的、表层的甚至片面的。许多理论因受价值取向的影响而存在明显偏颇,在看似“科学”“合理”“公正”的表象背后,掩藏着为西方权贵阶层利益服务和辩护的本质。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第二,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价值导向。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强调以面向市场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方向等。但是,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我们培养的商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具有社会责任感、中国情怀与全球化视野。因此,我们要把德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以及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方面面。做到由思政类课程支撑引领,强化德育教育,专业课、实践课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模块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属于基础素养学习领域,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以及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中国经典与传统文化等选修课。这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平台,思政类课程要起到支撑引领的作用。要改革传统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单纯说教灌输的模式,要讲透道理,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案例剖析相结合。

  第三,在教授专业课时,教师可以将德育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形中达成以德育人的终极目标。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必须既教授专业知识,又承担育人职责。高校教学中大多数课程是专业课程,教师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言行会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德育教育实施的关键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专业理论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行塑造和品格养成,而不是机械地强加硬塞。可以说,所有专业课都能找到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商科、经济类课程尤为明显。比如,我们要教导学生自愿、平等、互惠、可持续的交易是营销的本质之一;公司要成为“企业公民”,承担社会责任;做营销调研时,要追求数据的真实性,不能作假;促销传播要杜绝夸大、虚假的广告,正直、诚信地塑造品牌形象;企业管理者要承担信托责任,会计从业人员不做假账等。发达金融市场如华尔街常热衷于通过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玩圈钱游戏,共同基金丑闻和“庞氏骗局”层出不穷、触目惊心。在教授相关专业课时,要深刻剖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有所触动,明白信用一旦缺失,经济系统便无法正常运行。

  另外,实践教学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实验教学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创业实践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军事技能是重要的国防教育;社会实践要求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社区义工强调社区服务和参与公益活动,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等等。这些课程一定要落到实处、不断完善。

  通过对教育误区保持清醒的认识,并采取合理的路径,我们就能构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实际的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思政课程的引领、专业课程中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关实践课程的深化,我们一定可以培养出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商科专业人才。

  (本文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019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市场营销》”(SZ190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