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堂应守正创新
2020年10月29日 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9日第2036期 作者:阎颖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堂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堂尤其需要守正创新,真正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大道至简,唯正是本。创新的前提是守正。一守目标之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之人,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责任,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政课成败的试金石。二守内容之正。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情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教化人,以优雅的审美熏陶人。三守原则之正。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是高校思政课必须坚守的原则,是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规律和教学经验的凝练概括,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论。唯有守正,才能在汹涌潮流中不失航向,才能为创新奠定坚实根基。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世界飞速变迁,各种新事物、新思潮不断涌现,价值多元,泥沙俱下。象牙塔的时代早已过去,校园外五色炫目、五音乱耳,极易迷人心智。新一代青年学生从小伴随网络长大,接受信息渠道驳杂,思维敏锐。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心理冲击和信息混乱,加之线上课堂师生难以面对面,在网络的两端,课堂的即时互动难以实现,观念陈旧、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的课堂难以吸引学生,教者无力、听者无心的尴尬极容易在课堂上演。要使思政课堂“活”起来,创新不可或缺。一要材料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变的,但引证的材料与案例要贴近社会热点,因时而变。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洞察力,分析学生关心的社会时事,接轨时代、接轨实践、接轨生活,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兴趣,让理论“入脑”。二要视角新。教师要有强大的共情能力和广阔的视野,尤其要体会学生的视角、思维方式、情感,让感同身受成为学生理论“入心”的媒介。三要手段新。现代信息技术给思政课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年学生不仅习惯而且能熟练使用各种视听工具与方式。新冠肺炎疫情下云端课堂的使用让在线直播成为常态。倒逼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掌握数字技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把真理的力量融入技术的载体。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创新的主体是思政课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和信道。“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高校思政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教师自身需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自豪感与责任担当。教师也要有深厚的理论和文化修养及充足的知识储备。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学问精深和知识广博才能为学生释疑解惑,赢得学生尊敬和服膺。教师不一定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一定学养深厚,底气充足。教师要精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熟悉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教师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自己做到知行合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以德育人,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相结合才能烛照学生的心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希望: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牢牢把握高校思政课堂,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根基,创新是不绝的动力源泉,关键在教师。三者辩证统一于思政课堂全过程。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