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韧性城市的技术基础
2022年07月12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2日第2446期 作者:邓线平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风险愈加呈现出多发性、叠加性、传导性等复杂特征,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不断增加。自然灾害、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冲突、环境污染等,常常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值得高度警惕。韧性城市是指能够凭自身能力抵御灾害或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城市。为应对上述各种风险,要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技术特性与使用条件

  韧性城市有五大特性。一是鲁棒性(Robustness),即城市能够抵抗灾害,减轻由灾害导致的经济、社会、人员、物资等多方面损失。二是可恢复性(Rapidity),即城市拥有灾后快速恢复的能力,能在灾后较短的时间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三是冗余性(Redundancy),即城市中关键的功能设施应具有一定的备用模块,当灾害突然发生造成部分设施功能受损时,备用模块可以及时补充,使整个系统仍能发挥一定水平的功能,而不至于彻底瘫痪。四是智慧性(Resourcefulness),即城市有基本的救灾资源储备以及合理调配资源的能力,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决策,最大化资源效益。五是适应性(Adaptability),即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这些特性与韧性城市的技术基础密切相关。鲁棒性反映城市技术抵御灾害能力,越结实、空间容纳能力越大的建筑,越能抵御灾害侵袭。可恢复性反映城市技术重建能力,与材料可及性、技术规律性等有关。冗余性反映抗灾技术的适配性和技术功能的可替代性,当灾害发生时,冗余技术要能发挥出替代功能,而不同冗余技术配置则可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智慧性反映城市技术资源调配能力。适应性反映技术提高能力。不管是哪种能力,往往都是以一种备用状态呈现,体现出韧性城市建设的技术总体冗余性。作为备用模块,平时这些技术处于沉睡状态。当灾害来临时,备用模块可以即时启动,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减轻灾害危害。

  城市是众多技术协调运转的结果,有些在交替运行,有些是相互激发,有些则处于备用状态。要将韧性城市冗余技术与交替、相互激发技术区别开来。冗余技术平时处于沉睡状态,灾难发生时才开始使用。交替、相互激发技术是城市正常状态下使用的技术。城市正常运作中,有些技术正在运行,有些技术则处于休息状态,它们交替运行;有些技术被另一些技术激发,完成特定功能。城市和人一样,被技术包围,有些正在操作,有些在为操作服务。海德格尔提出人的存在或此在,本质上是一种“在世之在”。城市也一样,冗余技术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技术的相互作用中,与其他技术形成一种“在世之在”状态。城市冗余技术尽管平时处于沉睡状态,但其与城市的正常运作技术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城市运作状态。

  冗余技术在灾害发生时能正常使用,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可以正常启动。在灾害发生时正常启动,与平时启动不同,要操作简单,要有相对普遍性,专业性太强则不符合这一要求。二是冗余技术启动时,要尽量减少对城市正常运作的干扰。干扰程度与灾害程度配备,灾害大则干扰大,灾害小干扰也小。否则,可能会既影响城市正常运作,又增加灾害带来的附加成本。三是冗余技术配备要尽量减少对城市正常运作的破坏。冗余技术的配备,不可避免地会增加成本,干扰原有的正常运作,但既要保证冗余技术的正常启动,又要保证城市技术配置的适当性。在有效提高城市韧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节省成本,以有利于城市的良好运转。

  整体视角与部门视角

  韧性城市的冗余技术设计通常有两种视角:整体视角和部门视角。整体视角从整体框架入手,将城市作为整体,其运作有整体规律。从整体视角出发,可以看出特殊的实体及其相互作用。面对突发灾害,城市最先从哪个地方崩溃,蔓延到什么地方,中间的过程如何发生。作为整体,冗余技术配置总是与规划结合在一起。一旦发生灾害,技术不能有效启动,或需要专业启动,则可能不是一种符合规划要求的好的技术。整体视角的冗余技术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灾害来临时的有效启动。此外,整体视角的冗余技术也会考虑减少对城市正常运作的干扰,启用时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但对于这一点却往往会照顾不周。无论是要改变规划,还是从规划视角装备冗余技术,整体视角经常会严重干扰城市各部门原有设备及工作要求。为符合整体要求,城市各部门可能只有调整现有设备、工作要求才能达到。整体视角往往不能符合冗余技术配备的成本节省原则。

  部门视角是由城市各部门根据防灾需要设置冗余技术。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规划要求和工作内容,如交通部门、公共场所管理部门、供电供水部门等。部门视角会从自身规划要求、工作节律出发配备冗余技术。防灾备灾的冗余技术,本身具有特殊的规律和要求,部门在配备冗余技术时,会将其消化于现有的设备和工作中,与现有设备和工作协调。通过配备冗余技术,原有的部门手段和功能不发生改变,可以节省冗余技术配备部门的成本,不需要改变原有的环境和工作生活节律。但是,这却存在配备的冗余技术不具有操作普遍性的问题。一种符合部门特殊要求的冗余技术配置,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操作起来需要专业技能,不符合灾害来临时复杂情况下的操作简单要求。当灾害冲击在部门应对范围内时,技术启用会尽可能小地干扰城市运作;一旦灾害冲击超出部门应对范围,技术有效启用会大大干扰城市正常运作,因为冗余技术只在部门认知范围内遵循渐进启用原则,若超出这一范围,则可能出现技术启用的无序状态。

  因此,无论是整体视角还是部门视角,在具有优势的同时,都存在一定缺陷,这与技术特性紧密相关。一方面,技术为一定目的提供一定手段;另一方面,技术背后具有因果联系。前者是目的在先,被视为目的因;后者原因在先,导致一定结果。这也被视为技术结构与功能的两重性。

  技术因果性和手段目的性

  从不同视角出发,技术体现的手段、目的特性和因果特性不同。首先,技术因果性与手段目的性存在矛盾。强调因果则原有的手段和目的需要改变,反之,则要忽视因果。其次,整体视角的技术因果性和手段目的性结合,无论如何不适应部门要求,部门视角的技术因果性和手段目的性结合也不适应整体要求。韧性城市建设既不能忽视整体要求,也不能忽视部门要求。从中找出中间道路,是韧性城市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技术基础。

  技术因果性体现普遍事实要求,手段目的性体现历史价值要求。韧性城市建设可以从社区出发,结合自身的手段和目的,向下对各部门提出冗余技术建设要求,要求各部门适当调整手段和目的以符合冗余技术建设要求;向上推动手段和目的重新组合,适应冗余技术整体因果整合要求。具体而言,城市冗余技术配备从社区出发提出因果要求,部门根据各自实际尽量靠近这种要求。冗余技术向各行业、区域延伸,要求城市整体管理重组原有的目的和手段,适应冗余技术配置要求。

  首先,部门不是简单地配置冗余技术,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将冗余技术融入部门手段和目的要求中,同时让原有手段和目的适当调整以适应冗余技术的因果要求。部门与社区联系紧密,对原有的手段目的性不作大的改变,维持了原有的工作生活节奏,节省了部门配备冗余技术的成本。其次,将冗余技术配置要求不断向行业、区域延伸,扩大冗余技术的适配性。这既扩大了灾害来临时的操作普适性,也提高了应对灾害的技术适应能力。最后,城市管理原有的手段和目的需要调整,适应冗余技术整体管理要求。城市要更注重内在技术协调,从而更好地建设韧性城市。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