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技术创新的哲学意境
2022年10月25日 09: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25日第2515期 作者:曹康康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技术在人与自然之间始终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既可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修缮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技术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修缮,技术的意义也是不可替代的。那么,技术的明天究竟在哪里?技术终将走向何处?绿色技术创新或为一种可行的方案。这是一种以绿色自然技术、绿色社会技术与绿色思维技术为“契机”的“复合式”演进模式。在这种“复合式”技术运行过程中,绿色思维技术导向、绿色社会技术供给与绿色自然技术革新在一种相对“动态平衡”中不断涌现生态环境效能,从而实现“技术—环境”悖论的多向超越。其意义在于摆正技术的合理位置、谋取技术的适宜角色,其目的在于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技术路径上的可行方案。

  概念考察

  关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论述,目前学界有两种解释框架。一是“绿色技术+创新”,它是指“绿色技术”的“创新性”活动,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创新性活动总称,包括“处理已产生污染的末端技术治理创新、将污染降低到最低的绿色工艺创新、减少污染的绿色产品创新”等形式。二是“绿色+技术创新”,它是指“技术创新模式”的“绿色化”变革,是一系列“面向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性活动总称,包括“研究与开发的绿色化、创新过程的绿色化、企业经营管理的绿色化以及技术经济范式的绿色化”等形态。

  在内涵上,绿色技术创新有着普遍的内在规定性。一是技术性。这是绿色技术创新最基础的属性特征。任何一种“派生技术”活动都无法脱离“技术母体”范围,必须服从技术活动自身的规律性,按照所有技术活动呈现的“共性”得以存在发展。否则,它将与技术发生质的分离,而不能被称为技术活动。绿色技术创新同样如此,这也是它作为技术存在形态的最基本属性。二是生态性。除了技术普遍性之外,任何技术性的活动还有其特殊性,这是技术活动的超越性。绿色技术创新的核心意义在于“恢复生态”,赋予技术创新以绿色特质,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就是它自身得以存在的根本属性。三是创新性。技术只有通过相应的创新方能达致绿色之本义,或者说,只有创新才能够改变技术的内部结构性与外部适应性,切合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是它自身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四是和谐性。绿色技术创新是多方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技术内部各个环节的消耗与排放降到最低,把技术与外界环境的融合度提到最佳,从而在整体上达到技术动态平衡的最佳效果,实现自然、人(社会)与技术这个天然“巨系统”的和谐共生。

  在外延上,绿色技术创新有着严格的外在边界性。一是存在状态。传统技术创新强调生产要素结构性“组装整合”。绿色技术创新则强调各方力量的系统融合,其中的关键是技术与自然在空间上的协调、在时间上的持续,弥补遭受肢解的生态缺口,创造合乎自然的人工绿色。二是知识基础。传统技术创新以经济学为基础,强调的是“生产函数变换”的经济效益,突出的是经济成本与生产效益的比率,企图通过最先进的技术换取最低廉的成本,谋取最昂贵的效益。绿色技术创新则以生态学为基础,看重的是“多方有机谐和”的生态效益,其中的关键是“技术与生态的兼容性”,即通过合理方式来化解“技术创新扩张性”与“环境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三是价值取向。传统技术创新是以“提高生产和服务组织获得货币利润的能力”为价值目标。绿色技术创新则以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价值遵循,主张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来创造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四是行动方式。传统技术创新沿袭“原料—产品—废弃”的路线,这种路径依赖不具备生态环境性的特征,只能指向“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绿色技术创新则执行“原料—产品—回用”的路线,这种路径依赖根据节约资源、回收再用、闭路循环的生态特征来研发生产技术与工艺,能够高效利用物质能量,追求生产循环、消费循环与生态循环的有机耦合。

  多维审思

  第一,在知识层面,绿色技术创新是对技术本真的追求探索。在常识语境下,“技术”经常以“自然”对立面的形象出现,当人们形容某个事物是“技术的”时,往往意味着该类事物是“非自然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立面”并非是“敌对面”,或者说,“非自然”并非意味着“反自然”。任何一种技术性的活动,既可以是对自然的某种否定,也可以是对自然的某些肯定。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技术性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意义上对其自然性的超越,这种“超越”不仅彰显着技术对自然的扬弃,而且包含着技术对自然的依赖,这是人类社会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这种“矛盾事实”真实反映着“技术最真实的状态”,也就是说,技术本真,除了技术的非自然性的特征之外,在技术真理性上还蕴含着“技术的自然之真”,这种“真”揭示着技术最真实、最本来的面目。绿色技术创新即是对这种“本真技术”的极力逼近,它力求抛弃现代技术中绝对片面的反自然性,企图再次赋予还原技术的自然特质,在“对立统一”中寻求技术与自然的最佳状态。

  第二,在道德层面,绿色技术创新是对技术臻善的表达与弘扬。在一般意义上,“技术之善”即技术对人类社会福祉的增进。当人们评价某种技术善恶时,通常以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为标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之善”,除了是这种“人本意义上”的技术善,还应该兼顾“物本意义上”的技术善。这是因为,技术的价值,除了对人类现实社会的推进,还应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这是因为,现如今衡量人类幸福的指数,不仅包含社会文明程度,而且囊括生态环境系数。“技术之善”绝不应是用技术的“物恶”来填补技术的“人善”,而应是人与自然的“张合”中的“平衡的善”。这种“平衡的善”是“技术最良善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技术伦理性上不仅蕴含着“技术社会之善”,而且蕴含着“技术自然之善”,这种“善”是技术最高的价值目标。绿色技术创新即是对这种“臻善技术”的价值推崇,它力求抛弃技术单一的价值追求,还原技术价值的完整面貌,统筹技术的“社会之善”和“自然之善”。

  第三,在艺术层面,绿色技术创新是对技术致美的追逐推崇。艺术与技术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艺术和技术甚至可以看作一对孪生姐妹。在过去,“技术的美”大多是以“工艺美”的形态出现,强调的是一种工艺制作或技术制造的美的体验和美的状态。这种审美的立足点,在技术的形式与功能上得以体现。也就是说,这更多是从“功能美”和“形式美”这两种美的形态上,对“美态”进行剖析。但是,如今“技术的美”不应仅停留在这种社会要素的叠加和功用至上的表达上,还应深度挖掘技术在自然层面上的美的内涵。也就是说,“技术的美”除了要追求社会意义上的“工艺美”之外,还应囊括自然维度的“生态美”。这种“生态美”在形式、功能以及意蕴上对技术审美性都有更高的要求和规定,需要“工艺”与“生态”这两种美的元素融会贯通。这种“融会贯通”正是“技术最完美的状态”。绿色技术创新即是对这种“致美技术”的呈现,它要求人们在技术制作过程中,既要讲究技术工艺美,也要推崇技术生态美,追寻“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形式协调、功能互利、意蕴融洽的美好状态。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