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礼之数 阐礼之义 探礼之用
2021年11月15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5日第2287期 作者:田成浩

  “礼”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是记载中国古礼的重要典籍。将三《礼》作为研究对象的“三礼学”,在中国古代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三礼学领域的代表性著作,礼学专家程奇立(丁鼎)教授的《“三〈礼〉”真精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顺应了学术研究与时代潮流的需求。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一度衰微的礼学研究迅速复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丰硕的成果与庞大的研究体系,一部紧扣三《礼》精核而又提纲挈领的学术著述实属必要。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儒家经典与当代社会之间寻找共鸣,提炼传统礼文化的当代价值,是礼学研究领域的新潮流。

  《“三〈礼〉”真精神》对三《礼》不仅“陈其数”,而且“阐其义”“探其用”。全书分为绪论和正文三编。绪论阐述了“礼”是六经宗旨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深刻揭示了“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三编全面分析了三《礼》的各种典章制度、宗法伦理观念等思想内容,深入挖掘了传统礼经中有益于当代的文化资源。该书是作者多年研究心得的提炼和总结,有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在卷帙浩繁的礼经中把握关键篇章,不追求笼统铺叙,体现了作者对三《礼》精髓的洞察。三《礼》卷帙浩繁,是儒家经典的大宗。历代学人的注、传、笺、疏在解释经文的同时也增加了经典的体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称儒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可谓一言中的,有先见之明。作者对三《礼》的结构和内容都有简要介绍,但篇幅精短;而在解读三《礼》精核与关键篇章时却颇费笔墨。他着重阐释了《周礼》的行政制度设计及其蕴含的宇宙观和社会治理思想,以《丧服》为突破口探究《仪礼》的周代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着眼于《礼运》《王制》《学记》《儒行》诸篇,阐释《礼记》的政治哲学、教育理论和修身理念。全书紧扣重点、有的放矢,有效展现了三《礼》的精核要义,消除了读者面对礼学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困扰。

  第二,在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出土材料,借鉴跨学科的理论方法,为传统礼学注入学术活力。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拓展、推进,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中国古代礼学名家辈出,论著汗牛充栋,观点叠床架屋。20世纪以来,礼学研究虽经衰落却并未中断,且在改革开放后渐趋荣盛,成就斐然。因此,爬梳礼学史是一项繁巨工作。对于三《礼》关涉的诸多问题,作者都网罗古今中外各类学说,理性商榷,谨慎推进,体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作风。

  此外,吸纳金文、陶文和汉简等出土材料,是当代礼学区别于传统礼学的显著特征。这在该书中也有充分体现,但该书最大特色并非运用二重证据法,而是借鉴跨学科的理论方法。

  揭示《仪礼·丧服》中蕴含的上古婚姻遗俗,正是得力于跨学科理论的引入。中国古代的丧服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类,由重到轻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此为学者熟知。但《丧服》规定:为姨(母之姐妹)服小功,为舅(母之兄弟)服缌麻。历代经学家皆不明就里,或质疑经文有误,或解读似是而非。“姨服”重于“舅服”因此成为礼学史上的一大公案。

  作者参考摩尔根《古代社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这种规定蕴含着上古普那路亚婚和对偶婚的遗俗。在普那路亚婚时代,血统较远的一群兄弟与一群姐妹结为夫妻关系,组成家庭。父亲的兄弟与母亲的姐妹是孩子的“从父”“从母”,共同生活,而孩子的姑、舅则被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到对偶婚时代,夫从妇居,孩子是母亲氏族的成员,其母之兄弟则需“出嫁”到其他氏族去做丈夫。在这两种家庭中,孩子同姨的关系要比舅更为亲近。所以,“姨服”重于“舅服”是史前婚姻形态在《丧服》中的残留。这种借鉴跨学科理论的解释超越了古人治礼的历史局限,在更宽广的视野中揭示了礼经的丰富内涵。

  第三,阐发礼经的时代价值与礼文化的现实关怀,鉴往知来、古为今用。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儒家十三经,尤其是对三《礼》的钻研。作者深入论述三《礼》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重点揭示了《礼记》的核心位置。他认为,《礼记》最全面、最集中、最系统地阐释了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天道人伦观念、心性修养原则,最能体现儒家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礼记》由“记”到“经”的升迁史便反映了它在治国理政与心性修养上的独特价值。也是因此,《礼记》对于当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该书对《礼记》当代价值的阐发颇具启发性。比如,作者将《礼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比照分析;论述“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借鉴作用;还通过探讨以“和”“和谐”为宗旨的礼乐文化精神来挖掘《礼记》相关篇章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这对于在传统经典中提炼出更多裨益当代的文化资源,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总而言之,《“三〈礼〉”真精神》汇集了程奇立(丁鼎)教授多年来在礼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创见,在推动多学科对话、开拓研究视野、揭示礼学经典的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该书对三《礼》的重新解读和阐释,不仅为一般读者准确理解儒家礼乐文化的精髓搭建了桥梁,而且对于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益新时代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