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文字研究概述
2023年02月27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7日第2598期 作者:唐际齐

  封泥为古人用印抑泥的实物留存,是用于封缄简牍文书、贵重器物等的泥块。其印痕上多保存了封印的文字信息,目的是验印施用,防止私拆调换,有保密防伪功能,承载了职官、地理、书刻、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等信息。封泥一般随墓葬或考古发掘出土,时代和地域较为明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迄今秦汉封泥出土数量较多,因汉承秦制,秦封泥文字独特的研究价值备受关注。晚清以来,秦封泥文字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封泥的发现与研究

  清道光二年(1822),四川山民偶然挖出100余枚封泥,除部分损坏以外,多被刘喜海、龚自珍、阎帖轩等人收藏。1842年,吴荣光将所得6枚封泥编入《筠清馆金石》,在序言中简述其发现情况,这是对封泥的最早著录。囿于时代局限,此6枚封泥被误认为“汉世印范子”。其后,刘喜海据《后汉书·百官志》“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的记载,为“封泥”正名。晚清至民国,封泥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封泥材料汇编及文字摹录情况。继吴荣光《筠清馆金石》后,刘鹗编《铁云藏封泥》一卷,收录封泥拓片100多枚。两书皆为汇编材料,不断代辨伪,不作释读。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吴式芬和陈介祺《封泥考略》、罗振玉《齐鲁封泥集存》、吴重熹《续封泥考略》(稿本)、陈宝琛《澄秋馆藏古封泥》、周明泰《续封泥考略》及《再续封泥考略》等,也收集了一些封泥材料。此外,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强运开《说文古籀三补》等,皆摹录了一定数量的古玺封泥文字。罗福颐编《古玺文字征》摹录古玺封泥文字629字,附录600多个,是此时期古玺封泥文字研究成果的总结。

  第二,明确封泥功用及检署方法。刘鹗对刘喜海、龚自珍及山西阎帖轩等人的收藏情况进行了概述,指出封泥的功用是“古人封苞苴之泥而加印者也”。王国维《简牍检署考》进一步指出,古代书牍有梜、囊两种,考证书牍封缄法“于牍上复加一板,以绳缚之”,“所用以封之板,谓之检”,率先详细考证出封泥制度,这是封泥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成果。

  第三,开展封泥职官、地理和历史研究。吴式芬和陈介祺《封泥考略》不仅收集封泥拓片,描述形制、释读文字,并对涉及的历史、职官、地理等问题进行研究,首开利用封泥文字证史补史之例。罗振玉《齐鲁封泥集存》、吴重熹《续封泥考略》等都参照其体例进行著述。

  秦封泥文字研究初兴

  1949—1995年考古发掘的封泥,多为汉代封泥,而秦封泥较少,相关研究也多为考古、书画、历史文化等方面,兼及语言文字。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秦印(封泥)文字的独特研究价值,相关研究初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断代和分域研究方面有推进。罗福颐、王人聪、裘锡圭、叶其峰、汤余惠、赵超等都发表了相关论著,推动了古玺封泥断代、分期及秦印(封泥)形制特点等研究。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首次提出,用田字格和凿印等特征区分秦、汉印(封泥),对后续研究有指导意义。

  第二,字体特点和文字考释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因封泥文字与玺印文字部分相同或相似,该时期研究者一般将玺印、封泥或其他铭文材料一并考述,如黄宾虹、陈直、沙孟海、罗福颐、朱德熙、李学勤、裘锡圭、于豪亮、黄盛璋、曹锦炎、赵超、王辉、吴振武、林素清、何琳仪、汤余惠、施谢捷、髙明、王人聪、徐在国、李家浩等学者都发表了相关论著,取得一些进展。其中,沙孟海《谈秦印》、王辉《秦印探述》等开始关注秦印(封泥)文字的独特研究价值。

  第三,在材料著录方面,出现了综合性的著作。1994年以前,辽宁、山东、陕西、江苏、湖北等省发掘封泥的情况及其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考古学期刊或考古发掘报告中,较为零散。1994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孙慰祖主编的《古封泥集成》,为秦封泥文字研究的重要工具书。该书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面世的大部分封泥资料,计2642枚,其中不少是秦封泥。

  秦封泥文字研究趋于繁荣

  1995年夏起,在西安北郊相家巷附近陆续发现数千枚秦封泥。该材料的面世,标志着秦封泥文字真正从古玺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相关成果层出不穷。

  第一,资料收录方面。孙慰祖、周晓陆、路东之、庞睿、倪志俊、傅嘉仪、罗小红、任隆、杨广泰等先后发表论著,公布材料,开展研究。2000年,周晓陆、路东之编辑《秦封泥集》,辑录了1997年以前相家巷出土及流散的绝大部分封泥资料和此前各类著录、报刊、发掘报告,以及澳门珍秦斋所藏全部封泥资料,但仍有个别资料失收漏收。此后,古陶文博物馆、文雅堂、上海博物馆、日本艺文书院等机构,刘庆柱、李毓芳、周晓陆、傅嘉仪、孙慰祖、马冀、陈晓捷等,又陆续公布了一些秦封泥资料。2007年,傅嘉仪《秦封泥汇考》收录秦封泥1600多枚,是继《秦封泥集》后又一部相家巷秦封泥材料的重要资料著录。2018年,西泠印社出版了任红雨等编著的《中国封泥大系》,其中辑录秦印封泥拓片5485枚。2020年,刘瑞《秦封泥集存》收录秦封泥9218枚、2350种。

  第二,分期断代方面。李学勤、周晓陆、路东之、张懋镕、李陵、王辉、刘瑞、史党社、孙慰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等,都研究了秦封泥断代问题。李陵认为相家巷出土封泥材料的时间下限可能为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其他学者则认为其时代为战国至秦代。

  第三,文字考释方面。秦封泥文字字体规整,近似小篆,材料公布时学者一般作了释读。在疑难字词释读方面,孙慰祖《新见秦官印封泥考略》开其端。其后,吴镇烽、周晓陆、路东之、庞睿、周伟洲、赵平安、王辉、汤超、李凯、周天游、刘瑞、马冀、傅嘉仪、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秦封泥文字疑难字进行了考释。其中,202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刘瑞编著的《秦封泥集释》,将一百多年来出土的秦封泥资料及考释成果进行了系统整理汇集,推进了秦封泥文字的相关研究。

  第四,秦封泥出土地望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相家巷秦封泥的确切出土地,学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南宫”“甘泉宫”“信宫”“北宫”“西宫”等多种意见,阙疑待考。利用秦封泥文字材料进行秦史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例如余华青的秦汉宦官制度、周天游的乐府制度等研究。周晓陆、路东之、张懋镕、周伟洲、王伟等发表论著,在秦封泥的职官地理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其中,2014年,王伟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了《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系统研究秦封泥职官地理体系,解决了秦职官地理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2019年,赵平安、李婧、石小力编纂《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对秦汉印章和封泥字形作了全面整理,收录字头近4000个。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了“秦封泥与秦文化研究书系”,从文字、考古、书画等不同角度,深化了秦封泥文字研究。

  迄今为止,秦封泥文字的资料公布、整理及汇释成果已积累到一定规模,但相关研究仍呈分散状态,亟待整合。与此同时,秦封泥文字研究亦已具备开展大数据研究的条件。未来的秦封泥文字研究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雷同封泥、同字异形、文字排版布局特点等,揭示封泥文字如何通过排版布局、同形异构、笔画变异等方式发挥防伪保密功能等。此外,亦可将共时与历时比较研究结合起来,根据涉及的出土地、字形特点、职官地理等,对秦封泥文字进行归纳分类,开展秦封泥文字与同时代或不同时代其他类型文字资料的互证和对比研究,概括归纳其文字形体发展演变规律,探索其时代、地域特征,揭示其蕴含的文化、风俗、历史、地理等信息。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