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进士群体推动金朝制度变革
2023年10月16日 14: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16日第2751期 作者:关树东

  女真族在建国前,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建国后,女真贵族吸纳汉、渤海、契丹等民族的知识分子,借助他们筹建政权、处理对外事务。在与各政权和各民族的交往过程中,部分女真贵族切身体会到培养本民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汉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延请原辽宋境内的汉族文人以及被羁押在金境的南宋使臣洪皓、张弁等文士为私塾教师,教授女真贵族子弟汉文化。金太祖命女真知识分子完颜希尹创制了女真字,并设立官办女真教育机构。金太宗“选诸路女直字学生送京师”,纥石烈良弼和纳合椿年皆在选中,后来成为金朝名相。金世宗创置女真进士科。金朝的女真知识分子和进士官员,在金朝完善统治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而积极的作用,成为推动金朝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

  女真进士崭露头角

  金熙宗以来已经制度化的科举,为金朝选拔输送了一批汉、渤海等族的士大夫官僚,对金朝的政治稳定、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直到金世宗即位后,仍有女真贵族和军官反对科举制度。金世宗比前辈更重视女真人的文化教育,“始大定四年,世宗命颁行女直大小字所译经书,每谋克选二人习之。寻欲兴女直字学校,猛安谋克内多择良家子为生,诸路至三千人”。这为在女真人中推行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大定十三年(1173),女真策论进士科首次开考,“以求贤为治之道”为策问考题。考官既有女真人,也有汉人、契丹人。首榜女真进士27人,状元徒单镒授两官阶,其余26人授一官阶,全部任官学教授。配合女真进士科的创置,“始设女直国子学,诸路设女直府学,以新进士为教授”(《金史·选举志一》)。大定二十二年,再次“策试女直进士”。此后,女真进士科与词赋科、经义科同步举行。首科女真进士免乡试和府试,大定二十二年增加了府试。大定二十八年,增加“论题”考试,故称策论进士。

  为保持女真军人的尚武精神,金世宗规定世袭猛安谋克不得入读太学,不得参加科举考试。随着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的加速,部分女真贵族子弟通过学校教育,接受了儒家文化的熏陶,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金章宗即位后,尚书省上奏拟允许世袭猛安谋克参加科举。章宗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尚书令徒单克宁认为:“习辞艺,忘武备,于国弗便。”(《金史·徒单克宁传》)于是仍维持旧令。但是,有的女真贵族青年宁愿放弃世袭官,而选择科举取士。也有的女真军官,“读书习策论,有文武才。初试补亲卫军,虽备宿卫而学业不辍。中泰和三年进士第”(《金史·完颜仲德传》)。此外,女真进士只是女真官学培养人才的一小部分。最终未考中进士的女真官学生员,不少人通过考试成为官府吏员,累积资历出职为官,或通过荫补进入官员队伍,成为区别于文官的右职官。他们的文化水平、行政能力以及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远高于女真武将军人出身的官员。

  金世宗重用进士出身的官员。他对宰臣说:“女直进士可依汉儿进士补省令史。夫儒者操行清洁,非礼不行。以吏出身者,自幼为吏,习其贪墨,至于为官,习性不能迁改。政道兴废,实由于此。”女真策论进士开始步入政坛,并受到重用。金世宗对女真进士的表现赞誉有加,曾说:“女直人中材杰之士,朕少有识者,盖亦难得也。新进士如徒单镒、夹古阿里补(夹谷衡)、尼尨古鉴辈皆可用之材也。”(《金史·世宗本纪下》)这些言论体现了重视文官和实行文治的政策倾向。金章宗在位前期,与宰臣谈及人才选拔,平章政事完颜守贞建议说:“国家选举之法,惟女直、汉人进士得人居多,此举更宜增取。”而宫中承应人和官府吏员出职授官之类,“宜稍裁减,以清流品”(《金史·完颜守贞传》)。

  对维护皇权具有重要意义

  史称金“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繇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金史·文艺传序》)。金世宗赞赏的徒单镒、夹谷衡和尼尨古鉴,在金章宗朝先后成为宰执。徒单镒“明敏方正,学问该贯,一时名士皆出其门,多至卿相。尝叹文士委顿,虽巧拙不同,要以仁义道德为本,乃著《学之急》《道之要》二篇。太学诸生刻之于石”。针对“诸生不穷经史,唯事末学,以致志行浮薄”的问题,他提出改革科举、革新政风的建议。泰和年间,金宋交恶,平章政事仆散揆行省河南,并节制陕西元帅府。由于两地相距遥远,陕西元帅府实际上独专方面之权。“上思用谋臣制之,由是升宣抚使一品,镒改知京兆府事、充宣抚使,陕西元帅府并受节制。”金章宗诏谕徒单镒:“卿之智略,朕所深悉,且股肱旧臣,故有此寄。宜以长策御敌,厉兵抚民,称朕意焉”,体现了金章宗对他的信任和倚重。徒单镒赴任后,提出改革与完善急递铺制度的方案,被采纳,“自此邮达无复滞焉”。他奉诏牵制宋军,取得预期战果。金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徒单镒拜尚书右丞相。贵族武将纥石烈执中发动兵变,弑卫绍王,拜访德高望重的宰相徒单镒。徒单镒说服纥石烈执中迎立金宣宗,从而将兵变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并进拜左丞相,史称“至宁、贞祐之际,转败为功,惟镒是赖焉”。贞祐危难之际,徒单镒虽多次陈言,如遣宰执行省辽东、反对迁都南京,但都未被采纳。贞祐三年(1215),徒单镒卒于任。

  金章宗的老师、特赐及第进士、女真文士完颜匡,最受金章宗宠信,后来“致位将相”。泰和六年(1206),金宋交战,平章政事仆散揆、右丞相完颜宗浩先后行省事,统兵出征,均病逝于军中,从征的右副元帅完颜匡临阵受命,拜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帅,“代宗浩总诸军,行省于汴京”,全权负责对宋和战事宜,金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泰和八年十一月,金章宗崩,“匡受遗诏,立卫绍王”(《金史·完颜匡传》),进拜尚书令,次年底去世。完颜匡能文能武,以武功和外交贡献见诸史籍。

  女真进士给金朝的官员队伍、政治生态带来积极变化。女真进士官员接受了儒家思想,是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坚定维护者。女真统治者奉行女真本位主义,对汉族官员并不完全信任,女真进士就成为皇权制衡女真贵族的重要支撑。如临潢府猛安人裴满亨,早年充近侍局奉职,“敦敏习儒”,备考科举,金世宗鼓励他:“闻尔业进士举,其勿忘为学也。”中大定二十八年进士,“世宗嘉之,升为奉御”。世宗曾与他讨论“上古为治之道”,裴满亨奏对:“陛下欲兴唐虞之治,要在进贤,退不肖,信赏罚,薄征敛而已。”金章宗继位后,面谕裴满亨:“朕左右侍臣多以门第显,惟尔繇科甲进,且先朝信臣,国家利害为朕尽言。”在同州节度副使、同知大名府事任上,“豪猾从衡,前政莫制。亨下车宣明约束,阖境帖然”。在中都西京等路按察使任上,有“世袭家豪夺民田,亨检其实,悉还正之”。史称裴满亨“出入宫禁数年,谠议忠言多所裨益……所历州郡,皆有政绩可纪”(《金史·裴满亨传》)。他敢于抑制豪强,纠正女真贵族的不法行为,这对维护皇权具有重要意义。

  对贵族武将予以抵制

  女真贵族仰仗特权而骄横跋扈、贪赃枉法,是金朝社会的突出问题。金后期,金蒙交战,女真贵族武将拥兵自重,擅行令旨、肆意诛杀,严重冲击皇权政治,威胁中央集权。例如纥石烈执中、术虎高琪,相继发动兵变夺权。有的女真进士文官与汉族文官一道,挺身而出,抵制女真贵族武将的非法之举。“时(术虎)高琪为相,专权用事,恶不附己者,衣冠之士动遭窘辱,惟(参知政事张)行信屡引旧制力抵其非。”(《金史·张行信传》)绝大多数台谏官“迫于凶威,噤不敢忤”。女真进士、监察御史完颜素兰上书求见,“屏人奏事”,弹劾术虎高琪“妬贤能,树奸党,窃弄国权,自作威福……变乱纪纲,戕害忠良,实有不欲国家平治之意”(《金史·完颜素兰传》)。完颜素兰的弹劾对金宣宗下定决心除掉术虎高琪起到了关键作用。

  京东总帅纥石烈牙吾塔(亦作牙古太),“资骜狠,恃功自高,奴视参佐,往往置之死地。从事辈畏之,惟意所向,噤不出一语”。在其帅府担任幕僚经历官的女真进士夹谷土剌,“秉志抗直”,“无所顾藉,论事之际,极所欲言者而止。少不见听,则移疾不为出。帅悔悟,或诣公谢之”(《元好问全集》卷二〇《夹谷公神道碑》)。金哀宗正大年间,进士出身的翰林直学士兼左司郎中斜卯爱实弹劾丞相完颜赛不、平章政事完颜白撒、右丞颜盏世鲁、参知政事兼枢密副使赤盏合喜等“相非其人”,“患难之际,倚注此类,欲冀中兴难矣”。除颜盏世鲁出身进士外,其他三人都是贵族武将出身。

  斜卯爱实又抨击“今近侍权太重,将相大臣不敢与之相抗。自古仆御之臣不过供给指使而已,虽名仆臣,亦必选择正人。今不论贤否,惟以世胄或吏员为之。夫给使令之材,使预社稷大计,此辈果何所知乎?”近侍们请求金哀宗治其罪。斜卯爱实刚刚弹劾过宰臣,现在又指斥世胄和吏员出身的近侍,“上益怒,送有司”查办。金朝的近侍(奉御、奉职)多出身于女真贵族、汉族官僚子弟,金末“抑儒重吏”,也有省部胥吏补充近侍者。近侍干政是金末政治腐败的重要原因。斜卯爱实其实是遭到贵族世胄出身的大臣、武将、近侍以及吏员出身的右职官共同的打击报复。在女真贵族武将操控朝政和地方军政大权的政治环境下,女真进士文官也处于边缘化地位,他们对贵族、武将的批评难能可贵,但作用是有限的。

  要之,金世宗设立女真进士科后,女真进士群体成为金朝文官的新生力量,金朝的官僚体系、政治生态随之发生了积极变化。自金世宗中期至金末的50多年间,女真进士科输送了数百名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尊奉儒家思想的文官。他们具备较高的行政、司法、监察、文翰工作能力,并涌现出一批堪当大任的中高级官员,成为制衡女真贵族武将、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力量。由于国家规定女真进士不废武功,他们中也有文武兼擅的人物,在金章宗后期至金末的对外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辽金贵族政治、皇权与官员选任”(21FZSB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