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
2021年02月25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25日第2113期 作者:马炯

  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对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接力者,加强其党性教育必要且重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凝聚了党的奋斗历程、凝结了党的建设经验、蕴含了党的优良作风。因此,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

  红色文化是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的优质资源。首先,红色文化丰富了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内容。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不论是红色旧址、红色文物等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还是红船精神、苏区精神等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都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立场、顽强意志、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远大理想,彰显着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文化密码。这些文化因子,为新时代大学生提升党性修养、升华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传统提供了鲜活的内容。

  其次,红色文化拓展了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载体。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的直观性、生动性及史实再现特质,为开展大学生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将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大学生教学实践中,通过鲜活的图片、有温度的实物、感人的故事,使新时代大学生从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惊天动地的战斗史实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信信念、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凝聚力量。

  最后,红色文化丰富了大学生党性教育的方法。红色文化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天然优势,为丰富大学生党性教育方法提供了可能: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图片展示、影音观赏、情景模拟、现场体验、讨论互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党性教育之中,增强大学生对党史的掌握,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使大学生在多种教育方式的引导下乐于并善于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接受洗礼,提升党性教育的成效。

  红色文化对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优势明显。一方面,红色文化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与理想信念。坚定的党性是对党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党员党性教育的首要任务。红色文化凝结的政治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是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的有力抓手。在今天,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以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使大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作风。作风教育是党性教育的重要方面。红色文化中凝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勇往直前、埋头实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坚定大学生作风教育的有力素材。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要用好红色文化,强化大学生的优良作风教育,提升大学生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大学生务实担当、敢闯敢干的品格,使新时代大学生有效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并在其中提振精神、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党的领导下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同时,红色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不良影响。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具有强大精神感染力,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效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党性教育,既能加深大学生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又能够时刻敦促新时代大学生青年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自觉坚守人民立场,能够将个体价值融入集体价值之中,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红色文化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的途径多样。其一,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学体系,促进党性教育常态化。高校应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红色文化育人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促进党性教育的规范化、常态化。利用校园文化平台,建设红色网站,成立红色社团,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红色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读红色书刊、唱红色歌曲、赏红色节目中,增进对党的认同和理解。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红色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教育、品德示范和价值塑造功能内化为课程内容,推动红色文化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红色文化融入教材研究和编写全过程,加强红色文化特色教材的开发、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教材体系。

  其二,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丰富党性锻炼的方式。党性锻炼是新时代大学生提高党性的实践途径,应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为大学生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的实践平台。一要结合区位,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挖内涵,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内容引擎”,为大学生党性锻炼提供内容支撑。二要与红色景点、党史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机制,交互共情,创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体验空间”,为大学生党性锻炼提供制度化、常态化实践平台。三是鼓励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参与革命老区扶贫脱困工作,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课题调研,共建共赢,形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合作枢纽”,使大学生在加强党性锻炼的同时服务社会发展。

  其三,注重红色文化体验,开展多样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的教育性、生动性等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和身临其境的主题活动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实现党性的提升。开展红色文化实践,组织大学生赴红色基地、红色遗迹、红色博物馆等进行红色文化下乡、红土地支教、革命老区调研等实践活动。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在重要纪念日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诵读红色经典、传唱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等主题教育。开展红色文化体验,让学生在穿军装、戴军帽、扛粮袋、吃粗粮的切身体验中,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使思想得到熏陶,信念得到巩固,党性得到强化。

  其四,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拓展党性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利用人工智能、3D影像、VR等技术对红色文献、图片、文物、影音进行收集与整合,形成鲜活的影像、文字和三维数据模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采用个性化手段,开发符合青年数字化思维方式的数字化产品,将红色遗迹的“前世今生”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转化为大学生看得到、读得懂的系列故事读本,通过VR技术在现实中再现战场环境体验感,从而消除疏离感,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充分运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将汇总、创编后的红色文化资源及时推送给大学生,实现红色文化传播在泛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中的主流价值引领,以新媒介平台补足青年的“精神之钙”,促使大学生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强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认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伦理向度研究”(16BDJ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