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文化使命 提升文化自信
2021年09月30日 09: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30日第2261期 作者:王毅 丛炳登

  习近平主席在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道,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支持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基于文化自信对文化使命践行的庄严宣告,彰显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努力方向与使命。文化自信的践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向共行,这就是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使命的中国话语表达。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化一直都是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之一,文化的创造也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为达成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而作为某一种体系的文化,需要完成对某一社会制度的思想理念承载或是对思想观念演变的文化使命,更是每个民族在守护文化、传承历史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从实践层面上讲,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对于文化自信的提升是一种外在的依靠力量。于现阶段而言,文化使命可以说就是对文化自信的践行,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外在支撑力量。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明确提出,“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面产生一种达到任何自行抉择的目的和能力,从而也就是产生一个存在者自由地抉择其目的之能力的就是文化”。因此,文化自信的提出和生成,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文化极其丰富条件下个体发展所要匹配的文化需求,更是整个民族和国家振奋精神、守正创新,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包含着对于文化自信的建设。多样文化之间的相互包容、借鉴,是一种全球化视野的体现,阐释的是不管今后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如一地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旗帜,都要全力以赴地引导国际社会与我们相向而行,共同推动这个历史进程。这就是文化使命的中国话语表达,诠释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导向。虽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但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应抓住机遇,利用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之中,逐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系统阐释,便是中国向世界贡献出的关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合乎道义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构建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也是人类文化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构成成分。这一关于全球生态文明构建理念的声音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是提升文化自信、践行文化使命的显著表现。

  完成文化使命  提升文化自信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积累是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新文化的产生一定是时代与历史的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文化使命便是时代与历史共同赋予我们的,繁荣文化发展是每一个人都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政党可以置身事外,这是不能避免的现实。文化使命代表着当前我们建设和发展文化所应该做出的努力和行动,是集聚阶段性与长期性于一身的,在其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文化自信是不断地提升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扎实完成每一阶段的文化任务,肩负起长远的文化使命,深入对文化使命的内涵、特点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研究,从而使文化自信的提升有稳定而良好的外部环境。

  人类处于同一个生存空间中,各种各样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相互碰撞,而对话是化解矛盾与冲突的一剂良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这一重要论述强调了深层对话对于化解不同文明间隔阂与冲突的重要性,也暗含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更是文明共同体,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于多样文明共存、国家繁荣共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参与治理世界、构建国际新秩序的社会公共产品,也是中国声音在世界话语舞台的一次生动表达,更是中国为争取文化自信、积极输出文化价值诉求的手段。因而,我们当前文化使命的中国话语表达的任务不仅是在于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所强调的:“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此“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去尊重理解文化多样性存在、去理解文化创造,是一种拥有内在规律的发展过程,不是盲目的、肆意的情感宣泄和思想放逐。文化使命的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实践,去提升文化自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文化自信更加壮大,更加坚实,让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更加繁荣,更加昌盛,让文化的百花园飘香四溢,这才是文化使命的中国话语表达的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国家强盛离不开物质实力和文化实力的强强联合。因此,厘清并阐发文化自信与文化使命的中国话语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文化,丰富文化自信的意蕴,释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与创造活力,营造好全民共赢共建共享的文化创新与创造潜能。厘清文化自信与文化使命的中国话语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传播我们的文化初心,能让我们的文化继续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彰显推动力,也为世界各国提供文化使命践行的中国方案。

  总之,我们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真正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向度研究”(19BKS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潍坊市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