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2019年07月30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30日总第1745期 作者:王永贵 郭亮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金钥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新近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这是对如何系统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018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也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金钥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为人民谋幸福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生俱来并一以贯之的品格特征。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的那天起,就体现了至深至厚的人民情怀。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考察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几千年来,劳苦大众受剥削、受奴役、受压迫的苦难历程之后,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成立无产阶级政党,提出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压迫,解放全人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的。为人类谋幸福也是马克思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我们的幸福”才属于“千百万人”,才会被人民所尊重。唯有如此,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才会“洒下热泪”。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学社会主义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科学发展,取得一次又一次重大飞跃的制胜法宝。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各种主义和思潮在中国大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命运。对此,毛泽东同志作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的著名论断。70年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的制度基础,让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愿望变为现实。近百年来的奋斗证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开启了幸福的大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过上了幸福生活,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为人民谋幸福,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首要的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统一,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担负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

  为民族谋复兴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不懈追求。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曾经创造了璀璨文明的中华民族受尽列强欺辱,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文明古国成为列强贪婪放纵、你争我夺、烧杀抢掠之地。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和接踵而至的割地赔款让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绝境。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仅遭受来自海上的外国侵略就有几百次,被掠夺走的财富不少于1000亿两白银。以甲午战争为例,甲午海战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2亿两。日本凭借巨额赔款,跻身世界列强;而中华民族则遭受了沉重打击,苦难历程雪上加霜。尽管如此,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没有因为遭受苦难而一蹶不振,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和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追求。相反,艰难困苦的磨炼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觉醒意识。饱经沧桑之后,中华民族扬帆起航,希望再创辉煌。就像《纲要》指出的那样:“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中国人民从未停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追求。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不畏强权、不怕失败、奋起抗争、百折不挠,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历史证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旧式的农民战争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赢得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胜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站了起来,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自觉开启了“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那时,国家满目疮痍,民族危在旦夕,人民颠沛流离。面对艰难困苦和各种危险,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侵略者、推翻反动统治、取得革命斗争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的奋斗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忘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从来没有停止“为民族谋复兴”的征程。

  为民族谋复兴,应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历史使命。今天,虽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面对经受“四大考验”、防止“四大危险”的挑战和任务,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党必须付出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纲要》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青春活力,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始终如一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

  为世界谋大同

  为世界谋大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视野和世界担当。建设大同世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民族情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平等互助地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一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对外关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早在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就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推动建立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即使在自身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关心和支持国际社会的各项发展事业。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遭遇灾难,中国共产党人总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立场坚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现代化建设,体现出深厚的国际主义情怀,让和平发展道路深入人心。

  马克思立足人的本质需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阐释了“共同体”思想。马克思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类存在”的“人”具有“类意识”。正是由于“类意识”的支配,作为个体的人才能将自己看作“类”的一员,自由自觉地从事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并同动物区别开来,才会体现人的劳动本性。作为“类存在”的人存在于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之中,“共同体”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虚幻共同体”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类发展由以人对人依存的“自然共同体”、人对物依存的“虚幻共同体”到自由自觉劳动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演进规律,也就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演进规律。当今世界,“虚幻共同体”仍然存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尚未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人类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纲要》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根据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我国的根本利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

  为世界谋大同,应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使命。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维护和平的政党。饱受战争磨难的中国人民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放眼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恐怖主义不断抬头,“国强必霸”和“零和博弈”仍有市场,全球治理中的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变局中危局和困局随时可能出现。新的风险和挑战,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不渝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担负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看问题,始终既体现人民情怀、民族气节,又体现国际视野、人类关怀。对于广大党员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好用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金钥匙,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远意蕴和时代要求,从而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15ZDA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大基地负责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大基地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