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学术规律 推进学术体系建设
2019年08月13日 08: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13日总第1755期 作者:方世南

  学术研究的本质特性和价值旨归,是通过如实反映并科学论证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不断获得创新性知识成果。学术体系则是对学术研究论域、学术研究方法、学术研究成果予以理论化、系统化、学科化而形成的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体系。学术体系既是连接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中介和枢纽,又是支撑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和内核。学术体系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状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既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又不能食古不化、食洋不化,而应在努力探索和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中,循序渐进展开,有条不紊推进。  

  第一,学术体系建设是以学术为内容的建设,应遵循以重大学术问题为导向和以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为价值取向的规律。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这个重大命题,是以本土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辩证逻辑以及开放性和前瞻性相统一的战略眼光,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主攻方向、价值目标、未来愿景进行客观分析而得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它同时表明,在将中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学术体系建设作对比的基础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原创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术体系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影响力、贡献度、引领力还不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等。因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时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鉴于学术体系建设在学科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就成为促进学科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成为广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加快学术体系建设,也成为当前着力解决“不高”“不强”的突出问题,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高水平发展,增强学术原创能力,进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重大战略任务。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强调中国特色就是要求学术体系建设必须始终立足中国国情,聚焦中国问题,突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整体框架、特色亮点和对全世界的影响力、贡献度、引领力。强调中国特色,还要求学术体系建设必须是开放的、跨文化的、面向世界的创新性建设,意味着学术体系建设的内容、成果、目标、愿景应得到世界公认。在学术体系建设中,我们如果忽视研究中国实际、中国国情,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就无法构建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同时,我们要反对将世界与本土对立起来的观点。如果将中国面临的特殊问题与世界面对的共同问题隔绝开来,搞封闭的学术体系建设,也会因无法了解世界学术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重大动向和学术体系建设的基本规则,而无法站在世界学术前沿,更无法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应自觉地遵循以重大学术问题为导向和以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为价值取向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努力登上学术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地,将从中国看世界和从世界看中国的双重性视界相结合,既从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界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成果,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规律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等重大基本问题,努力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层面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从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论证中丰富和发展学术体系,彰显中国学术体系对世界的原创性贡献;又要以深入研究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而获得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为目标,体现出中国学术研究课题和学术体系建设对世界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深刻反映,对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规律性问题的深入探究,从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具有的学术引领力。 

  第二,学术体系建设是以学科为平台的建设,应遵循打破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边界界限、在整体中推进的规律。 

  学术体系作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以及对学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反映,既以各专业性学科的知识表现出来,又以各专业性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呈现出来。客观世界是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并以多样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存在,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看作是一切关系在相互依存中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活的有机体。马克思主义既以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具体的专业性学科表现出来,同时,这些专业性学科又以内在有机联系的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学术体系表现出来。卢卡奇曾经使用“总体性”这个概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的整体性。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这样的评价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学术:“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马克思要求人们从整体性的高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体系。

  学术体系建设是以学科为平台的建设。学术体系的专业化与学科建设的专业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两者具有紧密关联性和内在一致性。学科建设的专业化促进了学术体系的专业化,而学术体系的专业化也极大地推动着学科体系的专业化。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过程的专业化、精细化使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学术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对于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发展既有好处,也存在着弊端。随着传统工业革命社会向现代信息网络化、智能化社会的深刻转变,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从单一性向多样性,从部门性向整体性发展的态势也越来越突出。以往自成一体的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伦理学、管理学等有着森严界限的学科体系,随着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时代发展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开始融合形成诸如文化社会学、生态文化学、生态经济学、生态哲学、管理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等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促进了学术研究并推动了各门新学科应运而生。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和适应当前学术体系建设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出现的,边界界限越来越模糊且相互渗透、高度聚合融通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客观形势,促进基于各门学科体系之上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体系跨界流动,以便从整体性高度更好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做的事情有机联系起来。我们应深入研究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逻辑和内在规律性,及其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和学术体系建设提出的时代课题,加快按照大学科整体性发展态势的规律进行跨学科渗透和融合的步伐,从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高度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深入发展。

  第三,学术体系建设是以方法论为指导的建设,应遵循在正确学术研究方法指引下推进的规律。

  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是为了达到学术体系建设目标而采取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是规范和指引学术体系建设的重要工具。对于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价值,培根曾经形象地说,方法对头,瘸腿赛过飞毛腿。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重大任务,要明确创新方法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呼唤学术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体系建设与自然科学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倡导深入调研精神、注重对客体进行从现象到本质和规律的整体性分析、达到求真求善求美等方面,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前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偶然性、独特性、复杂性等方面胜于后者,因此必须注重彰显基于差异性、特色性的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学术体系建立在研究客观世界物理现象和探寻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则建立在研究人类社会的人文现象和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然科学学术体系建设立足于客观性、精确性、定量性,更多地显示出工具理性和数理逻辑的力量,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则更多地体现出人文情怀、人文理性和价值色彩,从而更多地表现出人的价值、情感、认识态度。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应加快推进学术体系建设的方法论变革,按照研究对象的客观要求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确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发挥科学方法论对学术体系建设的指引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谢伏瞻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文中指出:“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学术体系建设的指导作用。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学术体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分析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比较对照的方法,等等。要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保障学术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促进学术体系建设提质增效。

  第四,学术体系建设是以学术繁荣为目的的建设,应遵循在优良学术生态环境中推进的规律。

  加强学术体系建设是促进学术繁荣的重大举措,学术繁荣是学术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根本目的,它又会进一步推动学术体系建设。以学术体系建设促进学术繁荣,需要营造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

  学术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学术制度、学术管理、学术评价、学术风气等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学术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学术体系建设。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由宽松而敬业的学术氛围、竞争而合作的学术态势、规范而有序的学术管理、高效而崭新的学术格局、科学而合理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独立而诚信的学术人格等组成,是促进学术体系建设在学术民主、学术法治、学术伦理、学术人格、学术创新方面向着科学化、有序化、高效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与加快构建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双向建构中同步发展。如果不能坚决破除学术制度死板僵化、学术管理陈旧落后、学术浮夸、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现象,不能彻底杜绝学术研究和学术体系建设中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篡改文献、捏造数据等现象,就不可能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也就无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学术是学术研究者特别是以脑力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所从事的研究活动,决定学术研究质量和学术体系建设方向、成效的是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精神、学术素养、学术道德、学术人格。学术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作为学术主体的研究者的建设,是学术队伍的建设。只有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高尚学术人格、崇尚学术精神、倡导优秀学术文化、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研究的学术个体、团体和组织,激发学术研究者对于学术的强烈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诚信精神、责任精神,做到如同马克思所说的为人类事业而奋斗,才能在学术体系建设中自觉地摒弃名利诱惑,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情怀,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学术境界。

  营造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是一项内容多样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学术体制、学术管理、学术考核评价体系、人才培养体制、正确处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我们只有确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鼓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协同创新、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方能以创新学术体制机制的强大力量促进学术体系建设不断推陈出新、行稳致远。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