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019年12月24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24日第1843期 作者:马德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建设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考察我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丰富经验,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始终把社会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适时提出社会建设的目标、纲领、政策,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了政治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综合考量当时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各种严峻考验和挑战,领导社会建设逐步形成了垂直化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主要以维护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为目标。21世纪以来,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日益显现。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社会管理的内涵作了具体阐释。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坚持党在社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总揽全局要求从全局高度谋划布局,明确定位、把握方向,决策重大事项、提出立法建议、进行思想宣传等;协调各方要求统筹安排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纪检等方面的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力、凝聚力、协调力、影响力作用。二要提高党对社会建设的领导能力。探索效果更加显著、理念更加先进的方式方法,实现对社会建设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70年来,我们党始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理念,践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群众诉求、接受群众监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党和国家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找寻社会建设的重点、方向和目标,做到建设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总结和继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建设理论的新认识和新发展,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新时代推进社会建设现代化,必须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决维护人民的权益,必须推动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目标,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与中国实际国情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巩固和维护新生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消灭一切反动势力。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实行单位制和人民公社制,形成“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了中央、省、市、县、公社五级党政管理系统。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解决温饱,党作出把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后,我们党不断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转变。70年来的中国社会建设道路,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新时代要牢牢把握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模式和政策架构,提出符合当今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治理目标和任务,深刻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怎样进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

  坚持以民生建设为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围绕保障和改进民生这一主题,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程度与人民幸福指数,成为衡量我国社会发展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指标。70年来,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2010年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末的 7.7亿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1660万人;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70年增长了406.4倍。与此同时,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卫生长足进步。我国已建成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就业、收入分配、食品安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工程,而且特别关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针对新时代中国贫困问题,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要求全社会形成支持合力,不仅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而且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坚持理论创新推动发展。70年来,围绕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党不断更新社会建设理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替代“社会管理”,成为新时代党领导社会建设的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中的社会建设面临更多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这就更需要我们在社会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制度探索,在制度探索中实现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制度完善,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研究”(2019RWB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