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虚拟仿真“金课”展法学教育之翼
——以福建师范大学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质证虚拟仿真“金课”为例
2020年06月12日 00: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2日第1946期 作者:杨垠红

  近年来,我国司法鉴定业务量逐年增加,涉鉴类民事诉讼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掌握鉴定意见的质证能力与法庭运用技能,是法学专业学生应对物证庭审时代的必要技能之一,亦是司法实践给法学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然而,囿于鉴定意见的专业性及传统实验与实训教学方式,当下法学院系较难实现对鉴定意见质证的有效训练。为解决教学的困境、回应时代的需求,2018年起,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教学资源,依托产学研教学平台,开发了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质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亦可称为虚拟仿真“金课”,是我国人才培养“智能+教育”的积极探索,也是我国法治人才培养“互联网+法学”的有益实践。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质证虚拟仿真“金课”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一个生动逼真且具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仿真环境,通过虚拟仿真、人脸识别、语义识别等技术,以涉鉴类民事借贷案件为原型,让学生借由四种不同角色,参与模拟庭审活动,系统把握庭审质证全过程,通过强化练习、步骤考核、线上互动,充分理解、有效运用司法鉴定意见的质证规则,夯实法学实践运用能力。
  
  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沉浸式案例教学法。比如,以司法实务中典型民间借贷纠纷案例为参考原型,创设了一起婚内借贷的民事诉讼案件,根据庭审进程进行分解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原告、被告诉讼代理人、审判人员、鉴定人中自主选择一个角色,通过3D虚拟环境下的操作,训练其对相关诉讼程序、举证和质证等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鉴定人的发问技巧和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相关民事诉讼程序规则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对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质证、审查规则及其技巧。

  2.情境模拟教学法。借助虚拟仿真和3D建模技术,针对上述婚内借贷案件的特点和鉴定意见质证意图,在模拟诉讼案件庭审场景的基础上,创建了丰富的庭审诉讼角色,包括审判人员、双方当事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专家辅助人等,让学生沉浸于庭审辩论的真实场景中,增强实验的浸入感与真实性。同时,尽可能减少书证、证人作证等环节,突出鉴定意见的质证环节,让学生有重点地掌握关键性的知识。实验还引入了智能语义识别技术,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实现与其他虚拟诉讼角色的实时交流,如同进行一场真实的庭审活动。通过情境模拟和现场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鉴定意见的质证规则和质疑要点,而且借助参与式、互动式学习,促进学生将鉴定意见质证规则和要点等知识学习转化为具体应用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程序教学法。该“金课”包含实验练习与实验考核两大主要模块。学生可先进行实验练习,在分步训练达到效果时可进入实验参加考核。在考核中,系统将提示各实验环节的实验目的和主要实验技术,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在每个步骤的操作过程中,系统也会提供操作目的和操作要点,学生可根据系统提示,通过语音或文字录入的方式与虚拟人物进行交流,实现庭审活动的层层推进。系统通过关键词匹配度对操作过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给出得分反馈。屏幕右侧的实验进度条中会呈现具体实验步骤及关键词匹配度,学生可以查看实验完成情况,也可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实验步骤进行强化训练,直到完全掌握。考核结束并提交成绩后,系统会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考核评价,并生成实验报告。学生可在实验报告中查询自己每个步骤的操作详情与得分情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我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教师辅导的针对性。通过分步分层的程序化教学, 不仅可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庭审质证的全过程,而且也使庭审质证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形成很好的融合。同时,即速、可视的教学反馈大大提升了实验的教学效果。针对系统程序化教学中学生尚存疑惑的问题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该“金课”还设置了专业教师的在线答疑环节,学生可随时随地向教师提问,线下专业的教师团队将做出及时回复,增强本课程的教师指导作用。
  
  具有四项突出特色
  
  1.以学生为中心,以鉴定意见质证为突破口,打破时空壁垒。随着法学与科技相互交融的加深,司法实践对科学鉴定结论的依赖性增强,法学专业学生掌握对法定证据类型之一——鉴定意见质证和认证能力,成为时代所向、法之所趋。但由于鉴定意见专业性强且传统法学教师知识结构的差异,当下模拟法庭实训课程中难以完成对鉴定意见的有效质证。为此,该“金课”借助虚拟庭审,开创性地设计了4种角色,学生根据案卷中的鉴定意见书和其他案件素材,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以及4个环节19个步骤的实验操作,完成对鉴定意见合理有效的质证训练,从而有效解决时空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提升学生的庭审实务综合能力。

  2.虚实结合、双线教学,创新鉴定意见质证的有效教学方法。该“金课”注重学生的课前线下指导、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理论学习、模块知识测试,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巩固理论知识和模块知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实验考核的虚拟仿真实验,分步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步实验不断练习直至熟练掌握所有流程和方法并通过考核。同时,辅之以专业教师的在线答疑、评价、布置作业等方式实现真实的师生互动,形成虚实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此外,通过实验项目前的情景导入视频与项目结束后的互动视频,以及在实验结果分级评价中小法官的动态表情等增强实验的代入感与趣味性,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与积极性,确保学习者切实掌握庭审质证的综合能力。

  3.形成“四位一体”全面、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该“金课”通过理论测试、模块学习和考核、综合实验考核与自动评价、教师人工评价的方式,将量化的分析和质性的评价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对鉴定意见质证的规则和技术要点的掌握。学生在完成实验操作并提交后,系统会生成本次实验操作的专属实验报告。学生可进入“实验结果”中查看自己的表现情况。在实验结果中,系统为每个角色分别制定了90分及以上、75—89分、60—74分、60分以下四个等级的评分规则,学生可自行对应评分规则进行自评,亦可以通过点击“角色成绩”查看“考试分数”“关键词匹配度”,还可通过点击“填写报告”填写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心得体会,同时每一个操作步骤的得分情况会以柱状图表式加以呈现。此外,根据学生和教师反馈,该“金课”将持续改进相关教学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虚拟仿真“金课”开放共享的教学绩效激励机制,建立高校间相关“金课”成绩互认、学分转换机制。

  4.通过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有效拓展传统教学的边界。该“金课”运用了人工智能,学生可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登录,而后通过语义识别进行交互,实现更为智能的人机交互。系统还能通过摄像头采集数据、智能分析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可支持线下VR仿真模拟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未来还将支持移动端的学习和操作,让学生能更自由地进行仿真实验项目的训练,有效解决高校中鉴定意见质证训练的时空与场所限制。该“金课”创造性地探索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在法学及物证技术实验领域的应用,充分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边界,为类似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该“金课”是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长期以来注重法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充分体现。该“金课”深入推进现代科学技术与法学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法学教学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有效促进了法学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的提升,从而服务于培养“中国之治”法学人才之所需。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