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卷”
2020年06月17日 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7日总第1949期 作者:王青

  全面小康首先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完成脱贫攻坚,不让困难地区、困难群众掉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调研,实地考察脱贫攻坚战的成效,为建成全面小康作出了新部署,注入了新动力。

  齐心合力完成脱贫攻坚

  为人民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实现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的初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自2015年始,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八次专题座谈会。扶贫减贫是一场硬仗,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发力的工作格局。要以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核心,将其落到实处,因地制宜、开动脑筋,创新脱贫渠道和方式。

  在陕西调研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康市平利县“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以及苏陕扶贫协作项目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给予了肯定。

  无论是易地搬迁、生态扶贫,还是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各种脱贫攻坚的方式都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挖掘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调动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政府领导扶贫、企业多方助贫、群众主动脱贫的合力。凝聚起脱贫攻坚合力的关键在人,只要党员干部作风实,经济能人点子足,贫困群众工作勤,就能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跑出好成绩。

  持之以恒防止返贫复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陕西考察时,他再次强调,“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推进贫困地区的民生建设,让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稳住脱贫成果,促进就业,防止返贫同样也是艰巨的任务。

  巩固脱贫成果,杜绝返贫复贫,首先要在思想上防止松劲懈怠的麻痹意识。只有从思想上树立起对脱贫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在工作实践中周到细致,统筹好脱贫攻坚与其他各项工作,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和扶贫产业克服各类困难。此外,控制返贫风险还需进行长远规划,延伸产业链,主动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提高扶贫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摆脱贫困不仅是要摘掉“帽子”,更是要创造新天地。

  长计远虑推动持续发展

  提高脱贫质量,建立起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需要把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衔接起来,将临时性、超常规的扶贫政策调整为常规性、制度化的政策。建立衔接两大战略的长效机制,首先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优化产品,打造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稳健的带贫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学习生产知识,培训营销技能,使“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还要着力搞好社区建设,推动乡村管理、文化、教育、医疗、产业的全面振兴。全面小康不仅是全民小康,也是全方位小康。搞好教育配套,能够长久获得脱贫治贫的人才储备;搞好医疗配套,能够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搞好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打破陈规陋习,树立起勤劳致富、努力进取的良好风尚。

  针对柞水、平利等处于山区的深度贫困地区完成脱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及,脱贫要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摘掉贫困帽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当前的发展目标,更是谱写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所以脱贫攻坚不仅要收到当下的实效,更要着眼长久的永续的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把脱贫攻坚与退耕还林、环境恢复等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在摆脱贫困的同时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孕育出金山银山。

  只要我们坚定决心、咬定目标、做足规划,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作为谱写美好生活的热身,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未来自当可期。

  (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北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