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学科建设 回应时代关切
2020年10月23日 04: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3日第2032期 作者:王喜满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团队是一支具有70多年历史和学术沉淀的队伍,在科学研究方向、科研平台、科研质量、科研影响方面成为一支具有研究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队伍。

  抓住时代主题,回应时代关切。经过长期打造与磨合,科研团队形成了五个稳定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方向。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发展。该方向要求强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的研究与应用,尤其要深化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特别要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创新。该方向要求注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比较的研究,并在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领域取得了相关研究的领先地位。三是文化多样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该方向要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思潮的引导、文化多样性背景下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新形势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规律新理念新手段的研究。在这一方向上,学院依托辽宁历史和文化传统优势所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培训,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四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方向要求重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建设的系统性研究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研究,特别是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建设规律方面形成了创新增长点和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五是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该方向要求具象在多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相关研究,如从语言分析视角拓展国外阶级分析理论的研究,从符号哲学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符号消费理论的研究,从金融化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政治演进的研究等。这些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为学院在当代资本主义批判领域积累了相当的研究优势。

  内外兼修,将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在国务院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评级,是唯一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首批入选省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同时,学院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拥有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辽宁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学术活动基地、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辽宁省青少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基地等七大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团队。在科学研究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制定并实施了《辽宁大学关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辽宁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学院实施了《高水平著作出版支持计划》《博士文库出版支持计划》《博导文库出版支持计划》《教师海外研修支持计划》《教师荣休支持计划》等一系列制度,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突出创新意识,不断推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科学研究项目立项中,在“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时期,学院科研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15项、其他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5项;在科学研究高水平论著发表方面,“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时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200余篇,在《光明日报》等中央级报纸上发表文章近20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5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在科学研究获奖中,有全国优秀教师、“马工程”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0人次;获得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2项;辽宁省等省级政府奖20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策情况报告类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其他省级以上科研奖励500余项。以组团式在各类媒体亮剑发声,在中央和地方媒体发表系列短评80余篇,传播正能量,讲述好故事,发出好声音;以资政化提供对策建言,为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报告1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批示10余篇,有力推动地方发展。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团队将以时代声音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重心,持之以恒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