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推进新文科建设
2022年06月07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7日第2421期 作者:王冬冬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后工业文明,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难得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当前,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应该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走多学科融合之路,加快提升解决科技创新大问题、破解科技发展瓶颈的能力,顺应时代发展、回应社会需求,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上做出不懈努力。

  文科教育是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渠道,社会大变革时代呼唤新文科。既有的学科发展理念往往将学科融合理解为学科合作,只是为社会实践中的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环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生产线式的对接组合。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根据问题域的边界条件变化形成知识的有效集成。这也导致了在科技发展带来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一方面慨叹知识更新没法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带来的新场景中贻误战机,尚未达到形成新知识体系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应对新问题的过程中,一些研究仍在知识应用层面徘徊,缺乏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从理论的原点出发思考问题的定力,从而导致对交叉学科成果评判轻率化。例如,大量原本在理工科的学科领域中只是流于具体应用层面的知识,在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后反而变成了创新,这也使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难以有效把握物质世界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近年来,曾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专业”又在没几年的光景中黯然退场,学生们虽然学了不同门类学科的概论知识,却丢掉了专业根基。

  我们必须看到,绝大多数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知识内容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在非延续性基础上的“降临”。回望每一次新技术促进知识更新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技术对新知识的催生和对知识体系的更新大多是延续演化意义上的经验事件,需要回到逻辑的起点和问题的原点,从既有的基础理论出发,在新现象中生成新认识。因此,对标《新文科建设宣言》,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文科教育专业布局和培养模式现状,新文科建设应该立足现实,从既有学科发展的理论本源出发,探索不同学科协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知识融合创新之道,探寻在政产学研联动过程中的各要素协同创新之术,达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效。

  在新文科建设的实现路径上,应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将学科知识更新与解决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科融合促进新文科建设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内涵优化为基本着眼点,以新理论、新技术、新实践相结合为教学实践抓手,探索新知识生成的学理逻辑,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设计新学科知识体系和支撑这一体系的核心课程。

  第一,梳理知识生产、更新的路径。对照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借助新时代技术进步带来的大好机遇,把握变中之不变,探寻并确立关联学科新知识的生发之根,以及新知识生产的学理逻辑。厘清新文科建设以何为本,如何创新发展。

  第二,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新文科与现有学科核心知识体系、知识内容的关系。应以既有学科基础为出发点,在解决具体实践问题中构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关系,探索知识更新路径。

  第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不断探究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各支撑要素的角色、功能、诉求,把握课堂教学、科研创新、社会实践三大维度相互作用的关系,总结提炼各类育人要素与创新资源互动共享的关系,建构面向新知识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培养模式。

  (本文系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项目“多区域多学科融合的地点动员研究生培养项目”(2020YL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