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治理的中国知识体系
2022年07月13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3日第2447期 作者:本报记者 阮益嫘

  我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方向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7月6日,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举办的“《全球治理导论》新书出版座谈会暨全球治理的中国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中国国际事务人才培养、全球治理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准确理解全球治理趋势

  全球治理就是在全球层面,通过制定国际制度、国际规则,引领各方共同参与提供公共产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谈到,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不同,国际关系更强调权力分配,全球治理更强调责任分配。不同国家、组织之间,对全球治理的价值愿景是有分歧的。我们所讲的全球治理和西方讲的全球治理不是一个概念,为此需要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共同的价值基础,也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全球化遭受挫折之时,“全球治理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被广泛关注。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谈到,全球治理在现阶段确实遭遇很大挫折,但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参与全球事务对于增强国家软硬实力很重要,对于在政治形态、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世界各国来讲,全球治理是相互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蔡拓谈到,全球治理要更加重视和强调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地方性把政治权利、文化特性和偏好、历史传统纳入全球化,使全球治理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全球性必然会在与地方性的碰撞中落地,表现出路径和方式上的多样性,在尊重考量地方性需求的基础上接纳、融入全球性,全球治理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推进。

  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实践。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何昌垂谈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中国迎来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时刻。准确理解全球治理趋势,辨别可能影响我们发展进程的一些因素,及时化解风险,至关重要。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逸舟表示,在新一轮全球治理中,中国要想更好发挥作用,就要拿出自己的战略规划。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全球治理和中国国内治理的对接,区别哪些是中国独特的优势,哪些是需要与全人类文明发展走势相对接的领域。中国在全球经贸领域有着自身的特色和贡献,这体现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但是,在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我们还需要大力推进与全球治理相关的话语设计。

  重视培养国际人才

  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发展格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培养更多高级外交人才。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近年来,国际事务人才培养被提高到了高校议事日程的核心位置,新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不同语言、精通谈判技巧、具有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的专业人才。提升高级外交人员的全球战略素养,离不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在国际人才方面的短板,严重阻碍了我国积极有效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宁谈到,当前,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南南合作、国际传媒、跨国公司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非常稀缺,亟须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交流能力,具有国际可迁移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王联合认为,在此背景下构建全球价值规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看待全球治理的一个逻辑起点。

  深化全球治理知识体系研究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体和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国应如何构建全球治理自主知识体系?秦亚青认为,中国的知识体系显然无法在孤立封闭的环境中建立,需要与世界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中国的知识体系不是简单的叙今复古,而是要在当今世界实践中实现创新性研究和创造性发展,要成为人类共同知识和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世界更加美好、万物更加和谐的知识体系。

  教材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需要在教材设计方面深入探索。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认为,当前,我国应鼓励不同学校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探索精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认为,教材体系要更加准确地体现公共性,需要明确全球治理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全球治理的主体是什么、应当具备怎样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表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治理观等在实践中的应用及经验融入教材体系中。

  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国际安全形势持续趋紧。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唐永胜谈到,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变化的态度已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旧的全球治理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仍会发挥作用,有效解决当前的全球治理危机,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研究全球治理的体系之变、结构之变、性质之变,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