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型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2021年09月01日 08: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日第2242期 作者:李维 许佳宾 史秋衡

  学习是持续提升人口自身素质和创造力的基本渠道和有效方式,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政策红利刺激外部力量和资源只是撬动乡村社会发展的支点,而学习型乡村作为教育在乡村社会的实践形态,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人口的技能资本,促进乡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能够丰富乡村人口的文化资本和健康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实现乡村人口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双提升,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形成内在着力点,打开关键突破口。

  学习型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学习型乡村建设立足于乡村社会,紧扣乡村人口禀赋和乡村社会文化需要,通过破解困扰乡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瓶颈,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大局。

  1.学习型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积蓄人力资本。就人力资本理论而言,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乡村振兴是系统性、持续性的实践过程,乡村振兴战略各项任务的深入实施要接续推进,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乡村人才一方面源于外部输入,一方面源于乡村本土。通常而言,乡村本土培养的人才比外部输入的人才更有综合优势,扎根乡村的意愿更强。学习型乡村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和增强乡村人口的学习观念和素质能力,提升乡村人口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及乡村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优化积蓄人才力量。

  2.学习型乡村建设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精神的贫瘠与落后是不良社会风气存在的重要根源,严重影响着乡村的健康发展。现代化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也包含着精神上的丰富。实施乡村振兴,既要改善乡村物质条件,也要革新乡村社会和人口的精神文明风貌。学习型乡村建设促进大量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为乡村人口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选择;传递着科学文化知识和观念,丰富着精神世界,帮助乡村人口逐渐养成科学文明的思想观念;改变“等靠要”的观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从根本上扭转“重物质轻精神”的发展思路,为乡村有效治理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3.学习型乡村建设能有效防止城乡二元社会分化加深。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分化,已由经济物质层面逐渐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观念层面。文化观念和素质能力的差距是造成城乡发展分化的内在决定性因素,短期内难以通过政府行政主导方式而改变。学习型乡村的核心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其目的意在培育乡村人口开展持续性学习活动的观念和能力。推进学习型乡村将在改善乡村人口文化观念、提升乡村人口素质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将从根本上有效防止城乡社会在文化观念上进一步分化,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推进“管理—建设—服务”三位一体改革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学习型乡村建设思路,统筹推进“管理—建设—服务”三位一体改革,引领学习型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1.完善学习型乡村建设管理体系。当前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尤其是乡村学习型社会建设尚处于“分兵作战、各自为战”的状态,缺乏统筹推进,难以形成合力且进度缓慢。为此,一是应当明确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牵头管理部门和职责,可以组织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成立学习型乡村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学习型乡村建设的议事协调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避免各部门各自工作,既分散了力量,又可能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二是明确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扭转当前学习型社会建设任务模糊的状况,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定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制定好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任务分工,压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有人抓有人管。三是将学习型乡村建设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范围,由学习型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对学习型乡村建设推进情况进行督促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转移支付、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各项任务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2.构建学习型乡村建设体系。构建学习型乡村建设体系是转变学习型乡村建设进程缓慢、质量不高现状,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构建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内容体系。学习型乡村建设内容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能局限于建农家书屋、图书室、送戏送电影下乡等,还要强调思想观念的教育引导,着力学习平台的搭建、学习渠道的拓展等。其次,构建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激励体系。为更好激发不同主体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动力,可对积极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政府部门增加财政经费,对积极参与的社会组织给予政策倾斜,对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等,尽可能调动不同主体参与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最后,构建学习型乡村建设的质量体系。质量关系到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成败,可以构建起“总+分”的建设质量测评指标体系,“总”是从整体上进行测量,“分”是针对不同任务进行测评,确保测量切合实际、符合要求。

  3.构建学习型乡村服务体系。能否更好地服务和促进乡村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型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第一,丰富拓展服务供给对象。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当前对乡村提供的学习服务多是针对乡村社会中青年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乡村老年人关注度不足,他们也需要学习,如保健卫生知识,以提高预防疾病能力,学习型乡村就是要把乡村人口全部纳入乡村学习型社会的服务对象范围。第二,构建学习需求服务体系。以往通常是供给主体提供什么,乡村人口就接受什么,缺乏自主选择内容的权利,学习型乡村更关注乡村人口现实需要,努力进行供给侧改革,依托大数据优势,实现精准供给,满足个性化、差别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搭建平台畅通学习渠道。乡村不只有在校学生,还有大量为生计奔波忙碌的社会人口,要转变过度依赖学校教室等实体场所和学习机会较少、学习渠道单一的局面,发挥网络信息科技的作用,加快实施数字化学习型乡村建设,最大程度突破时空局限保证乡村人口便捷快速获取优质学习资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研究”(20ZDA07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