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土壤保护增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022年09月21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1日总第2496期 作者:张斐男

  在现代化的发展洪流中,农业不可避免地已经深度融入其中。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武装农业一直是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发展路径。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力量对农业的改造着实让人惊叹:埃及在人工降雨、人工化肥和农业化学的帮助下,在尼罗河西岸的沙质土壤中大规模种植早熟土豆,一切工作都像流水线一般进行,大型农用设备、巨大的灌溉管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干旱和高温对作物的影响。那么农业是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变化又如何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能否通过持续的科学技术创新抵消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呢?这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农业工业化难以持续应对气候变化

  纵观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现代化程度很高的美国似乎更符合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因此,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对农业的影响也可以在美国艾奥瓦州的案例中窥见一二。艾奥瓦州采用典型的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85%的土地都用于农业生产。禽类和畜类的粪便都用于浇灌农田。这听起来似乎非常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但实际上这种看似“绿色”的做法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经过粪水浇灌过的土地,通过裂缝、粪沟最终排入密西西比河,粪水和农业生产生活废水所含的过量硝酸盐导致水藻和微生物泛滥,而鱼群和其他海洋生物则大面积死亡。气候变化对包括艾奥瓦州在内的一些地区意味着更多、更猛烈的降雨,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硝酸盐被更多、更快地冲走。这也意味着土壤的盐碱化和水资源的污染,从而也影响了人类——饮用硝酸盐超标的水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健康危害。也就是说,当我们以为从事的是绿色有机农业时,大规模的集约型现代化生产方式其实也对土壤、水源、海洋、生物造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危害。同样的例子已经广泛地出现在欧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涉及咖啡、可可、水果等多个种植领域。《寂静的春天》所描述的画面屡见不鲜,甚至出现更为复杂的局面,不但影响到种植户的生存,更影响到整个世界农业的发展。

  气候变化对所有的农业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美国艾奥瓦州面临土壤盐碱化和水污染的危机,埃及的早熟土豆也面临着地下水资源枯竭的风险。从多地的洪涝或高温天气来看,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到来。从美国、埃及的例子可以看到,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大机械化农业并不能持续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危机,农业人口锐减、农业收入过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频繁更换种子、土壤质量变差、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不断显现,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是环环相扣的。只是寄希望于新的水稻、玉米、大豆品种,寄希望于它们能够经得起水旱灾害或是毒性越来越大的混合杀虫剂是不现实的,短暂的成功过后往往是更剧烈的环境问题的反扑。

  围绕土壤保护多措应对气候变化

  对现代农业来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低碳减排,也不意味着单纯地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碳排放。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情况是复杂的,并非单纯降低碳排放所能解决。概而言之,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应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通过切实改善土壤质量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和病虫害。这在国际经验中已经得到证实,高质量的土壤能够更好地涵养水源、抵抗极端气候,同时丰富的微生物系统可保证作物具有更好的抗虫能力,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北大荒在耕地保护方面是先行者,在半个世纪以前农垦地区就存在轮耕制度,保护黑土地的理念深入人心,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黑土地保护经验。随着农业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新施肥技术、新耕种模式层出不穷,但土壤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因时、因地、因作物、因天气等不同特点特性制定综合配套措施,改善土壤质量并非一日之功,还需有除技术以外其他因素的支持,如耕作方式和社会观念。

  二是重新思考耕作方式。目前,大机械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也是必要的,机械化农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收益,但对于可持续绿色农业的贡献仍然受到技术的限制。虽然可以通过技术的精准测量减少或限制化肥农药的用量,但并没有一种机械可以精准地除杂草除病虫害,完全放弃化肥农药是不现实的。如果以纯粹的绿色有机的概念去耕种,只能采取小农户的精耕细作方式,这无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目前农业从业者越来越少、农业收入低的背景下,精耕细作欠缺实现条件。提高土壤质量从而实现更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可能因为脱离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而在几年内降低产量,短期内很难看到收益,对于小农户来说是无法负担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是当前制约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要想改善土壤质量,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就需要在大机械化和精耕细作之间寻找更多的可能,仅仅依靠农业从业者的奉献和努力是不够的。

  三是转变观念。如前所述,仅仅依靠农业从业者的努力是不够的,应对气候变化,保证农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因此,所谓转变观念,一方面是转变公众对于现代农业、绿色有机等概念的认知。人们对于有机绿色的认知总是和无化肥农业、秸秆还田利用等概念有关。比如,很多舆论报道谈到100%的秸秆还田仍然是一种自豪的姿态,似乎这是循环农业的一项胜利。但事实上,秸秆还田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些农业专家已经通过多年试验指出秸秆最佳还田率是60%左右。目前新技术已经实现了秸秆在土壤上层粉碎还田,保证其能完全腐烂成为有机质,完全禁止焚烧虽然对空气污染有所帮助,但对土壤和庄稼来说则有很强的副作用。因为,若不经过焚烧,虫卵依然存活于土壤中,第二年的种植就需要更多更强的杀虫剂,长此以往,病虫草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倾向。“寂静的春天”则可能随时到来,相关政策与公众的环保知识尤其是农业知识应当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涉及环保成本谁来负担的问题,如果想要通过改良土壤、转变耕作方式等实践去适应气候变化,保证我们未来有稳定的食物来源,那么就必须想办法对农业从业者给予资金方面的奖励,以此来抵消他们在尝试绿色有机农业、改变耕作方式、减少甚至拒绝化肥农药使用、切实改良土壤等方面所带来的产量降低的风险和负收益。这并不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或者对农业从业者在环保方面的奖励,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承担起的对整个农业未来发展以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责任,这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大机械化生产的场景中,当人们想象到一望无际的田野只有一个人通过电脑程序操作着几台机械作业这一丰收盛景,其所带来的惊叹与兴奋不亚于两百年前蒸汽机时代人们站在冒着滚滚浓烟的工厂前的赞叹。然而时过境迁,人类已经花费巨大的精力财力来改变“滚滚浓烟”带来的严重后果。那么是否也可以预见到未来,如果我们不做出改变,是否还要花费同样的努力改善土壤、水源等其他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呢?从这个角度看,气候变化、低碳减排、绿色有机对农业来说是一次改变的机遇。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对农业的基础——土壤的保护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除了大机械化生产方式外,其他形式的种植方式应当被尝试。全社会应当共同支持绿色、可持续、有机的农业,只有如此,农业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