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兴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3年07月11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1日第2688期 作者:秦广强 林芸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把促进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平台、新模式不断涌现,活跃在互联网、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生活服务等领域的新兴青年群体大量涌现并显示出迅猛发展的势头。这是一批在工作、就业形态及社会生活价值观领域均与传统形式不同的青年群体,他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引领创业创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灵活就业和新兴领域正在成为吸纳青年群体就业的“蓄水池”,但与此同时,新兴领域的就业形势、就业质量也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在就业与收入稳定、劳动权益保障、制度认可、发展晋升、知识产权保护等现实利益及发展权益上存在痛点难点问题,这对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新兴青年群体的就业状况既呈现出整体一致性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内部差异,对于新兴劳动力市场的资源与机会分配问题,也亟须纳入有关社会分层视角的审视。由此,我们结合一项北京团市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组织开展的“北京市新兴青年群体状况调查”,从客观与主观的双重维度把握当前新兴青年群体的就业质量状况,并就该群体就业状况的特殊性及内部异质性等议题进行重点分析,据此提出推动新兴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几点建议。

  新兴青年群体分化的就业市场状况及特定需求 

  围绕当前新兴青年群体的就业质量、内部分化、特殊难题与诉求等方面进行的分析,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客观维度看,新兴青年群体就业质量状况欠佳,但他们的主观满意度较高且兴趣驱动职业选择的倾向突出。调查数据显示,受访新兴青年日均工作时长为8.9小时,高于法定8小时;近两成(18.4%)新兴青年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者仅签订经济合同,近三年换过工作的比例占到了四成(44.5%)以上,表示6个月内可能失业的比例为29.4%,表示近半年工作压力大的比例高达65.4%,整体来看就业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从主观维度看,他们的就业质量评价明显较高,对当前这份工作表示满意的比例为71.8%,有近七成受访者表示自己之所以选择这项工作是基于兴趣爱好,而选择“只是为了谋生”的比例仅为一成。可见,当代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已有很大转变,兴趣驱动选择的倾向较为突出,尽管客观就业状况欠佳,但他们更善于在工作中取悦自我,乐于为自己的热爱而努力付出。

  第二,新兴青年就业市场存在一条明显的分割线,“初级”和“次级”市场的就业质量差异显著。“初级”劳动力市场以网络文化青年、独立文艺青年、创业青年、生活服务新业态青年为代表,“次级”劳动力市场以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闪送小哥为典型群体的平台经济从业青年为代表。前者是新兴行业中的优质就业资源,无论是就业稳定性、经济报酬、工作保障性等就业质量客观维度,还是工作满意度、职业声望评价及就业前景评价等主观维度,均明显优于平台经济从业青年。比如,平台经济从业青年日均工作时间达9.9小时,明显高于新兴青年整体均值8.9小时;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仅为55.9%,远低于新兴青年整体的73.6%;购买了“五险一金”的比例仅为40.9%,远低于新兴青年整体的63.1%。主观维度上,平台经济从业青年对目前工作表示满意的比例为59.7%,也明显低于整体的71.8%,“次级”市场中相对弱势的青年群体及其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应引起更多重视。

  第三,就业质量上的分化与新兴青年的出身、能力、兴趣选择存在明显对应关系。优势家庭出身、个体教育等人力资本突出、年轻群体更多聚集在就业质量较优的网络文化、独立文艺、生活服务新业态等领域,且他们更多是基于自身兴趣选择,而弱势家庭出身、个体人力资本有限者及大龄青年则更多集中在平台经济领域,且更多是基于谋生等现实考量。可见,新兴市场中的机会结构并非均等化分布,而是呈现典型的分层分化特性,新的资源与地位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延循了地位“再生产”逻辑。

  第四,与常规劳动力市场就业人群相比,新兴青年群体在制度性认可、发展晋升、劳动权益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特殊需求。尽管近年来以“互联网营销师”等为代表的中国新十大职业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成为官方制度性认证的新兴职业名称,但目前仍有大量新兴职业未纳入官方职业分类体系中,相关的职业技能评价、职业晋升通道及福利待遇获得等仍受到限制。平台经济从业青年受困于平台算法规制而付出高强度劳动、平台侵权或规避用工风险、工伤事故频发等问题不断发生,这部分人群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备受关注。此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层出不穷,这也对新兴数字领域从业青年的知识权益维护构成了特殊挑战。

  多措并举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结合前文分析所指出的新兴青年群体就业质量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推动新兴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在把新兴领域就业“蛋糕”做大的同时,注重分类施策和分众引导,不断提升新兴青年群体就业质量。要不断激发新兴领域市场活力,积极培育就业新增长极,更好发挥新兴领域就业“蓄水池”功能,促进新兴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与此同时,要注重结合不同领域青年群体诉求,围绕劳动条件改善与权益保障、社会承认与制度认可、技能评价与晋升通道、知识产权保护等特定群体的特殊“痛点”“难点”问题,展开分类施策和分众引导,不断提升新兴青年群体就业质量。尤其是对于相对弱势的平台经济从业青年,更应在劳动条件改善及职业权益保障等方面予以特别重视。

  第二,“数字化+”赋能新兴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新兴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契机。要不断推动数字化技术、网络化资源在新兴青年就业信息获取、人力与社会资本拓展、工作时空条件优化、劳务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规范和引导数字技术向善,让平台算法更具社会价值,而非一味地劳动压榨和市场逐利。此外,结合数字化技术的信息传输优势及智能化治理功能,在新兴领域就业招聘、人事档案管理、劳动仲裁、权益维护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有些地区已经在探索“互联网+”与劳动职能部门、工会等紧密合作,更好助力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经验值得推广借鉴。

  第三,协同推进制度建设与新兴市场领域发展,畅通新兴青年上升流动渠道。官方制度性身份认可及相应的政策性资源仍然是当前新兴青年群体职业发展的重要凭借,因此应该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推动更为精细化的新兴职业标准认定和身份认可,让他们拥有更为公平合理的职业评价、职业荣誉与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新兴领域就业人群的职业获得感。此外,还应不断推动新兴就业市场的制度性建设,努力消除包括就业歧视在内的障碍,构建更为公平、公正、透明的劳动力市场环境,确保职业稳定发展和地位上升的渠道畅通,激励各行各业新兴青年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