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增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2023年12月22日 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22日第2800期 作者:卫思谕

  12月11日至12日,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也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政策定下了基调,向社会传递了一系列重要的积极信号。

  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可以概括为 “一高一低两平”,即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据多家机构预测,2023年我国全年经济增长将为5.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26万亿元,在国际上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3。同时,我国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降到5.2%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出口额同比基本持平,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有望维持在14%左右。此外,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相比较而言,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上大国博弈、地缘危机、逆全球化等风险此起彼伏、交织演化,我国国内疫情滞后效应也依然存在。对此,会议明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评估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客观现实,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集中体现在“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在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国伟看来,这要求我们客观辩证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深刻认识我国的优势和机遇,同时不回避困难和挑战,增强信心和底气有助于各项政策进一步形成合力。

  目前,我国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空间和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为孕育经济新动能提供了坚实支撑。尤其近几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有效推动了卡脖子领域持续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新能源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展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动能、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纵深空间大,城乡间、区域间差异性大、互补性强,也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交通和物流的大跨越大发展引发的“地理收缩效应”,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纵深拓展。因而,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集聚增多,必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协同提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白景明认为,目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中高速增长轨道上,自2010年后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位置,经济增速在2019年之前始终保持在6%的水平上,疫情三年也呈平稳增长势态,且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恢复性增长势头渐强,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经济结构转换顺利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线没有改变。

  “五个必须”深化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关键在于党中央在实践中深化了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此次会议令人瞩目地提出了“五个必须”的重大论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五个必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反映了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科学分析和战略规划。

  白景明表示,“五个必须”表明,未来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有效需求的有效结合来实现新的供求总量平衡和供求结构的对接,进而通过深化改革来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的协调格局,用改革来优化制度进而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在“五个必须”中,“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脉相承。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欧阳慧看来,这是由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决定的,决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所作出的科学决策和重大选择,强调了我国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以实现经济高水平的供求平衡。而“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表明,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深层次的改革。“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必然选择,强调了我国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也要打好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尤其是,“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实践证明,无论是战略谋划、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精力和资源的配置等,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优先的目标,才能把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在“五个必须”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会议对2024年我国的经济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时与势的深刻洞察。其中,“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2024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三者的逻辑关系层层递进、相辅相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其中,“稳”是大局,即在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上,为“进”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进”是方向,即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稳中求进”就是要选择合理可行的发展思路,运用成本可控、精准发力的政策来解决问题。而“以进促稳”,是指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先立后破”则是先立住,再打破,即有针对性地破除发展中的制度障碍,进而通过确立新的制度安排来落实合理的发展思路。

  在华国伟看来,“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体指向为稳预期、稳增长和稳就业,其本质是量的合理增长,是我国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是国际动荡局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指导的总基调;而“进”的本质是质的根本改变,重点在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增强经济活力。“先立后破”则是指要在经济中建立新的业态和动能、构建企业新的能力和产业间新的合作,破除旧业态、旧模式、旧方法和旧依赖。总的来看,“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是强调保持战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即在稳定中布局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进一步稳定;而“先立后破”强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即要先找到和培育好经济和产业新的增长点,再逐步退出旧动能和旧领域,所以,“先立后破”也是“稳中求进”落地的有效指导和具体路径。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体指导原则下,会议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内容。在宏观政策方面,会议要求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同时,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通过这些明确的政策表述可以看出,2024年我国宏观调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其中,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有效需求;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尤其引发高度关注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货币政策“精准有效”,以及“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等提法都是首次出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表明我国后续将更为关注政策的实施效果,发挥政策合力疏通传导效率。

  对于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会议提出了“九项任务”。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任务部署相比,2023年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了“九项任务”中的首位,并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反映出党中央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欧阳慧看来,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首位,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和“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的重大战略部署。这表明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大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旨在以新质生产力之势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具有极其重大战略意义的布局谋划。白景明认为,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首位,方向目标明确,凸显了党中央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首位的坚定决心,更是着眼于未来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考量,对于我们这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只有供给体系健全稳固,才能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确保需求扩张有实现基础。

  与此同时,会议鲜明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首次提到了“新质生产力”原创性新概念,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如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向新质生产力发力,进一步指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关联,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日前,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时,就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作出如上表述。

  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内涵丰富的实践经验。未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加快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释放了稳发展、提信心、强决心的积极进取信号,为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引了奋进方向。此次会议精神是党中央发出的经济发展“冲锋令”,不仅对2024年,同时对未来我国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决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扎实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必须要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为统领,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自信而有底气地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必将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