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本质新解
2020年06月01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日第1937期 作者:刘法民

  滑稽的本质理论虽古老,但在对现象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却不断深入,常用常新。滑稽又称“喜剧”“幽默”等,是与优美、崇高、悲剧、怪诞并列的审美形态,具有诙谐、戏谑、讽刺、调侃、揶揄、打诨、闹剧、搞怪、搞笑、笑话、荒唐、荒诞、怪异、诡谲等多种具体样式。

  笔者认为,滑稽审美形态由文本展示的反常化对象与文本没有展示的接受主体的正常经验共同构成。文本展示的反常化对象,是创作主体所假定的、与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相反的对象。接受主体的正常经验,是其在生活中养成的一般性惯常的知识经验。当创作主体所假定的反常化对象进入接受领域,接受主体以自己正常知识经验与之对照,必然会感到对象的愚笨、错谬及自己的正确聪明,从而产生自信、欢快的笑,并在笑中将展示对象否定掉。

  对文本展示的反常化对象作进一步考察,会发现这些反常化对象的构成材料都在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之内,是他们所熟悉的,而这些反常化对象的构成形象整体却在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之外,是他们感到陌生的。若是反常化对象的构成材料与构成形象均在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之外,他们感受到的只是陌生组成的陌生,就只能心生惊异迷惘而难以发生轻松自信的笑。一个对象被反常化后,是引发好笑还是惊异迷惘,是由读者能否产生熟悉的陌生感决定的。概而言之,滑稽的本质就是:对接受主体熟悉对象的反常化预设生成的陌生好笑形象。

  笔者对滑稽实质的这一看法,不仅来自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滑稽实例,也是对美学史上诸多著名滑稽本质论断的学理概括。亚里士多德说:“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霍布斯说:“笑的情感不过是发现旁人的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康德说:“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黑格尔说:“如果这里露出和他们的习惯与日常的观点相违背的最微不足道的情况。笑在这时只是一种自鸣得意的聪明的流露,只是一种说明他们有足够的聪明来理解这种对比和自己意识到这一点的标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当丑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了滑稽。”

  康德在论证滑稽笑的发生原因时举过一个例子:一人接受了有钱亲戚的遗产,决心把亲戚的丧事办得庄严一些。他“给送丧的人付钱要他们哭丧着脸,不料给钱越多,他们表现得越高兴”。在一般人经验中,都是得钱越多代哭人的表情越悲哀,这是“接受主体的熟悉对象,正常经验”,是笑话中没有展示出来的部分。代哭人恰恰相反,把得了钱的内心高兴暴露出来而忘了表演悲哀,在形态、性质与功能上与接受主体的熟悉、正常经验相背反,这是“对接受主体熟悉材料进行反常化构成的陌生形象”。当接受主体遇到这一展示时,必然会以自己正常经验去感受它,产生“陌生好笑感”,是笑话的最终接受完成部分。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就能得出“对接受主体熟悉对象的反常化预设生成的陌生好笑形象”这一滑稽本质定义。

  在这个笑话中,接受主体之所以觉得这些代哭人滑稽好笑,一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正常经验出发,认为代哭人的高兴表情是错误的、愚蠢的、丑陋的,这符合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二是因为接受主体在发现代哭人得钱越多不但没有越悲哀反而越高兴这种错误时,会感到自己比他们聪明正确而心生荣耀,这符合霍布斯的解释。三是因为接受主体从自己正常经验出发,会对代哭人产生一种得钱越多脸上也会越悲哀的心理期待,当意外地发现他们得钱越多反而脸上越高兴时,这种心理期待一下子就落了空,这符合康德的观念。四是因为接受主体认为代哭人得钱越多,虽然心里高兴但脸上应该表现得越悲哀,当他们发现代哭人愚笨得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时,就会为自己比他们聪明而得意,这合乎黑格尔的观点。五是因为在接受主体看来,代哭人受人钱财应尽的职责是表现悲哀,这些人得到更多钱财时脸上装出的悲哀掩盖不住内心的高兴,泄露了他们内心还意识不到,自己装腔作势,将丑强装成美,这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念。

  我们看到,五位先哲对滑稽本质的论断都是从接受主体的角度解释滑稽事物好笑的原因。在审美事实中,滑稽好笑是文本展示的反常对象与接受主体的正常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同一个反常对象不同层面的感性形态差别较大,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与兴趣爱好又因人因时而异,尽管面对的是同一个反常对象,因不同接受主体对对象选择的层面不同,完全可能产生不一致的滑稽好笑感。五位先哲关于滑稽好笑原因的解释,实际上就是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同一反常好笑对象不同层面欣赏感受的理论概括,都反映了滑稽审美形态的某些本质属性。笔者的滑稽本质论对好笑原因作出五个侧面的解释,力求继承与传续经典滑稽范畴理论成果,兼容五位先哲的观点,从而对滑稽好笑某些本质进行客观真实的概括。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莫言文学中怪诞审美形态功能价值研究”(16FZW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