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麦克卢汉“延伸论”看人工智能
2020年06月08日 09: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8日第1942期 作者:李昕揆

  1964年,加拿大媒介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名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在全书开篇,麦克卢汉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的延伸论,即“媒介即人的延伸”。所谓麦克卢汉的延伸论,是指一切媒介(或者说技术)都是对人的某项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比如,锤子是对拳头的延伸,轮子是对腿脚的延伸等。

  实现技术对知觉的模拟

  《理解媒介》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知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由此可看出,麦克卢汉的延伸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身体在空间范围内延伸的阶段。这一阶段,借助机械技术,人实现了身体在外在空间的延伸。比如,脚借助轮子实现了延伸,皮肤借助衣服和房子得到了延伸等。

  第二,中枢神经系统延伸的阶段。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如呼吸、体温调节、语言)的神经元群。麦克卢汉认为,借助于电力技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延伸。

  第三,知觉模拟和延伸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借助于某种技术,人的知觉获得延伸。如何理解这“最后一个阶段”呢?先来看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是研究使用计算机来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思维、意识过程和智能行为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简单地说,借助计算机来模拟人的知觉过程,就是人工智能。而这正是麦克卢汉所说的“从技术上模拟知觉”的阶段。

  应对高阶技术的考验

  借助技术实现对人的模拟和延伸,一般来说有两种思路:一是从外形上模仿,即看上去“长得像”;二是从功能上模仿,即具备相似的功能。

  在机械时代及之前,人类更多是再造出更厉害的眼睛、双脚、拳头,这种再造更多是从“长得像”着手的,比如轮子与双脚相像,衣服与皮肤相像,锤子与拳头相像等。电子媒介出现以来,媒介对人的延伸更多转向功能上的模仿。所以,作为电子媒介高级阶段的人工智能,其未来发展方向绝不是要再造一个“长得像人”的机器人,而是从功能上实现对人的智力、知觉、思维、意识的模拟和延伸。

  以此为前提,紧接着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能否从功能上实现对人的智力、知觉、思维、意识的模拟、延伸和拓展?早在80多年前,麦克卢汉就确信,从技术上模拟人的知觉是能够实现的。至于如何实现,是科学家要解决的问题。至于何时实现,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问题,即在从技术上实现对人的智力、知觉、思维、意识的模拟和延伸之后,人如何面对这种高阶技术?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从马克斯·韦伯将时代问题诊断为“技术问题”开始,青年卢卡奇的物化分析,法兰克福学派诸如马尔库塞对技术理性带来“单向度的人”的揭示,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促逼”的追问,埃吕尔关于面对技术只能认命没有出路的论断,及伽达默尔、阿伦特、哈贝马斯等从实践领域出发对技术合理化的反抗等,使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现代媒介技术对人的异化、压迫和钳制。照此思路,在以机器大生产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即低阶的肢体延伸媒介)面前,我们的出路似乎只是,要么认命要么诗意地栖居,要么审美救赎要么游戏逃避。而当我们面对更强势的人工智能,面对这一不再仅仅是对人的肢体甚至神经系统的延伸,而是对人的智力、知觉、思维、意识的延伸的技术时,我们的状况会不会更糟?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儿?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面对电子时代带来的巨大转变,麦克卢汉是焦虑的,但不是悲观的。对他来说,害怕和逃避于事无补,唯一的方法是勇敢面对。他选择直面新媒介带来的全新环境,探索媒介的后果,进而提出了一整套面对全新的电子媒介的新方法,这有助于我们面对今天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预警机制。麦克卢汉对于媒介研究的意义在于,他将媒介研究从内容分析转向对媒介本身和媒介后果的分析,实现了媒介研究的范式转型。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做呢?真正原因在于:麦克卢汉从他的“媒介环境学说”出发,认为任何一种主导媒介都会塑造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这种媒介环境总是难以察觉,总是潜移默化地对人起作用。在这种不自知的媒介环境中,人就会陷入一种麻木状态,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即“创造性麻木”。麦克卢汉转向媒介的后果分析,是在警示和帮助我们提前预见到媒介的这种后果,让人警醒过来,并想办法摆脱媒介的控制,甚至反过来去控制媒介。也就是说,麦克卢汉不是等技术、媒介将人异化之后,再去寻求解决之道,因为此时为时已晚、回天无力,而是要在媒介发生作用之前,为我们提供预防针和清醒剂。这是麦克卢汉思想的主要精髓和在当代的主要价值所在。

  其次是感知操练。既然电子媒介塑造的电子环境会让我们陷入无法感知的环境和麻木状态之中,那么,除了提供异化前的预警机制外,麦克卢汉还呼吁人们必须主动、积极地行动起来,借助文学艺术去操练人的感知,进而让人能够感知到环境对人的渗透和控制。麦克卢汉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只简单列举几处:“文学是对感知的研究和训练”(1964年7月3日致沃尔夫的信);“所谓艺术,似乎是用来提升感知的专门的人造物”(1964年9月17日致卡尔金的信);“作为反环境的艺术,有助于唤醒人对环境的感知”(1965年1月8日致卡勒的信);“艺术的功能是把我们从适应性的,即机器人的角色中解放出来”(1974年3月26日致特鲁多的信)。进行感知操练,提升人的感知,这是艺术在当代必须要承担的功能。

  再次是角色扮演。麦克卢汉说:“人们对电视失望,主要原因是批评家的失败。批评家没有看到,电视是全新的技术,它要求截然不同的感知回应。”(《媒介即按摩》)在他看来,人们面对人工智能表现出的忧虑,同样是因为批评家的错误引导。他们没有看到,人工智能是一套全新的技术,它要求截然不同的感知回应。所以,不应盯着机械时代某些特定产物可能的消失,去抨击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这里要说的是工作。大多数关于人工智能的著作都指出,人工智能自动化导致工作机会大量减少,劳动力被大量取代。这是必然的。因为按照麦克卢汉的说法,工作岗位是机械时代的产物,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全新媒介时代,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努力挽留工作岗位,或为工作岗位唱挽歌,而应以新的感知、方式应对新的媒介及其塑造的媒介环境。在他看来,电子媒介带来的不再是工作,而是角色扮演。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电子时代正在废除专业分工,即工作(job),它正在恢复深入参与的形式,即角色(role)。我们正在从专业分工时代走向全面参与时代。”(《麦克卢汉如是说》)

  最后,麦克卢汉还提供了一整套应对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电子媒介的具体方法,如“探索而不做解释”的方法、“水手逃生”的方法、“保险柜开锁匠”的方法、“由果及因、逆向求解”的方法、“整体场”的方法等。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艺媒介学的历史与现实”(18XNA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