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学中的脱贫攻坚书写
2023年07月03日 10: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3日第2682期 作者:江腊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在新时代,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吸引了众多作家对其加以深情描绘。作家走进脱贫攻坚现场,准确而真实地记录了乡村振兴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的奋斗场景。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充满人性气息的细节描写中传递生活的热度,在表现农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传达了温暖而向上的情怀,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幅幅宏阔的时代画卷,实现了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因此,研究和分析新时代文学中的脱贫攻坚书写,既能在厚重而富有激情的文学图景中总结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能在美学层面揭示这类创作的艺术价值与意义。

  真实记录乡村脱贫攻坚历程

  新时代以来,作家扎根现实,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切实融入乡村脱贫攻坚过程中。他们的创作直面乡村的真实状态,在关注乡村发展中审视乡村的精神风貌,真实再现了乡村脱贫攻坚历程的酸甜苦辣。

  在蒋巍的《国家温度》、纪红建的《乡村国是》等报告文学作品中,作家立足于全国的脱贫攻坚战略,在对一个个真实细节的表现中,呈现了新时代人民齐心协力、探索乡村致富道路的昂扬姿态。而在一系列地域性的扶贫书写中,作家描写的多是各地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探索符合当地条件和特点的致富道路。滕贞甫的小说《战国红》中,柳城村依托自身特有资源引资办厂,大力发展糖蒜合作社、四色谷合作社、大扁杏种植合作社,同时开发红色旅游景区、民宿、文创产品等。乡村振兴不仅要使乡村富起来,也要使乡村美起来。贺享雍的小说“时代三部曲”(《燕燕于飞》《村暖花开》《土地之子》)中,乔燕整治村庄环境,进行垃圾分类与统一清运,动员村民栽植花草,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村民素质。这些作品通过一系列真实可感的细节描写,从多个方面展现了乡村振兴取得的可喜成绩,记录和呈现了新时代以来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后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彰显人民性色彩

  新时代文学中的脱贫攻坚书写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色彩,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作家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新时代以来,关注乡村脱贫致富,关注人的生活、精神、情感、心理等层面的变化,成为文坛的创作热点。作家紧扣时代脉搏,书写乡村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新人形象。其中,既有深入乡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扶贫干部,也有乡村本地的致富带头人,还有一些被帮扶的村民。作品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书写他们身上的时代特征,还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的心理活动与价值追求。

  在扶贫干部形象塑造方面,忽培元《乡村第一书记》中的白朗、李明春《山盟》中的石承、滕贞甫《战国红》中的陈放等是典型代表。在这些小说中,扶贫干部深入贫困乡村,除了肩负脱贫任务以外,还用自己的生命温度观照乡村的人与物。他们往往结合所在地域的传统文化,引入现代理念,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致富道路。作品既描绘了他们带领村民致富的豪情,也书写了他们的困顿、焦虑与反思。白朗到江北省颍川县牛头镇上牛湾村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他用心与村民交流,在带领村民走出贫困的过程中,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密切了基层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作家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在乡村致富带头人形象塑造方面,关仁山小说《金谷银山》中的范少山、刘继明小说《人境》中的马拉等都是在城市打拼多年的青年,他们拥有城市工作经验与比较宽广的视野,并能充分利用城市资源,返乡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他们既是乡村脱贫的带头人,又率先实现了个体的发家致富。此外,这些作品还将目光投向被帮扶的贫困村民,并且没有回避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展现了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

  其次,新时代文学中的脱贫攻坚书写充满人性温度,表现出浓厚的人道情怀。作家以深厚的感情和饱满的激情,与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同呼吸、共辛苦,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书写乡村脱贫过程中的艰难、困惑和成功。沈洋的小说《易地记》等作品描写了村民之间的友爱与互帮互助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乡村社会温厚的情感交流和质朴的伦理追求。作品没有一味书写农民的艰苦生活,而是聚焦乡村脱贫的过程,在一系列充满温情的细节描写中灌注温暖的人间情怀。

  在文学书写中贯穿历史意识

  在新时代文学的脱贫攻坚书写中,很多作家将视野扩展至乡村的历史长河,寻找并总结乡村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阿克鸠射的报告文学《悬崖村》描写了古老的恐龙脚印化石、彝族祖先的神话传说,讲述了悬崖村脱贫致富的历程,呈现出悬崖村发展的历史全景图。这部作品将新时代悬崖村的脱贫过程与悠远的彝族历史结合起来,在探讨其贫困缘由的基础上,考察其在当下取得的建设成绩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样,罗伟章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凉山叙事》对彝族历史和现实的观照,蕴含着作家对凉山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深刻思考。作家在描写彝族贫困生活状况的过程中展开了一幅彝族历史文化长卷,追溯彝族社会变迁轨迹,思考大凉山的现状和未来。

  新时代以来,不少作家在作品中展现了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脱贫致富的价值和意义,探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有些作品描写了乡村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脱贫攻坚书写中,作家不仅描绘了乡村的巨大变化,也将乡村与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联系起来。滕贞甫的《战国红》、温燕霞的《琵琶围》等小说,把脱贫攻坚事业与红色文化记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当地红色革命历史的讲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得到形象化表达,脱贫攻坚过程中干部和群众的精神动力也得以强化。有些作品描写了乡村对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利用。作家将目光投向传统的乡风民俗,注重表现其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描绘其经由市场效应的激活而释放出的经济效益,展现了其在乡村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诗意讲述新时代的乡村故事

  新时代以来,描写乡村脱贫攻坚的作品往往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中汲取营养,注重将文学的时代精神与乡风民俗、革命传统相融合,在对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描绘中体现一种抒情化和诗意化追求,真切而富有魅力地讲述新时代的乡村故事。

  这些作品在记录或表现乡村脱贫攻坚过程中,往往融入一些诗意化的乡村风景描写,既表现了乡村脱贫致富过程中坚持的生态环保理念,也增强了文本的诗意韵味。沈洋的小说《易地记》中遒劲有力的树、粉白的花、乌蒙高原的妩媚,关仁山的小说《金谷银山》中白羊峪冬天的雪、春天的花、秋天金谷子成熟时一片片耀眼的金色,此类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美感。

  除了静态的乡村风景描写之外,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书写还在饱含激情的叙述中构建出富有乡愁意味的图景。凌翼的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中,贫困村整体搬迁,村民们拿到安置房的房号后,既有按捺不住的欣喜若狂,也有对家中各种农具的依恋。范剑鸣的报告文学《风吹蒿莱:驻村笔记》中,第一书记以亲历者的身份,在诗意盎然的乡愁氛围中抓住乡村生活的一个个瞬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乡村现代化进程,同时表现了对乡村生活方式的真情守望。滕贞甫的小说《战国红》中,扶贫干部海奇背着油画板进入柳城村,看到的景物有古井、古树、白鹅,整个扶贫工作在一种诗意化的抒情基调中展开。这些描写体现了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家园感的追寻,包含着乡村与城市、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理念。豪迈的脱贫攻坚事业与诗意的抒情氛围有机融合在一起,多维度展现了乡村的发展变迁和时代风貌。

  新时代文学中的脱贫攻坚书写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对乡村振兴的壮阔历程做出了艺术化的呈现,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新面貌,向世界生动讲述了动人的中国故事,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