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
2021年04月27日 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27日第2155期 作者:赵万里

  建设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中国特色社会学,是时代赋予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学学科继往开来的必然方向。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中国特色社会学是社会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条实践脉络在新时代的交织和创新。只有从学科史的角度理解中国社会学的探索历程,才能更好地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念、方向与任务,进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设。如果从1895年严复译介《原强》算起,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一百多年来,伴随救亡图存、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洗礼,历代中国社会学人在探寻富民强国和现代化之路上薪火传承,经历了引入西方社会学又逐步走出西方社会学的艰辛探索。

  对于中国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从“两线一段”去把握。一条线索是社会学中国化的持久探索,即源自国外的社会思想与中国本土的群学思想相互激荡,以“兼容并包”“知中国、服务中国”为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特色。虽然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及救亡图存的需要,促使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进步的思想,但进步的思想要在中国生根发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沃土。1930年,孙本文在“中国社会学社”成立大会上强调,“建设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使命,也是“今后之急务”。

  实际上,这种“中国化”自觉从早期选译西方社会学典籍时就已经存在。《群学肄言》并非直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而是通过“转译”阐释中国社会治理和变革之道。同样,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学并不能照搬西方学术制度,而是要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五脏六腑”。即使运用英美通行的社会调查方法研究中国社会,也须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陶孟和、李景汉、陈达等人开展的以问卷调查和统计学为基础的社会调查,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社区研究,在研究方法论上虽有重要差异且互有批判,但均以移植与改造相结合为路径,为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工具和经验发现。更重要的是,无论哪门哪派的社会学家均反对在书斋中坐而论道,而是主张通过社会学理论研究和认识中国问题、改造中国社会,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现代中国。

  另一条线索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需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是影响中国社会学学科品质、学术风格和发展走向的重大转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社会学的一种重要实践。以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陈翰笙等为代表的社会学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进行了持续性探究,并最终找到了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现状的实践道路。特别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中国国情所开展的一系列社会调查研究,从阶级结构入手分析中国社会,进而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化的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系统融合,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新阶段。1981年,在中国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伊始,费孝通就在上海市社会学学术年会上提出了《关于社会学发展的几点看法》,将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概括为三点:“第一,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二,我们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三,要结合中国具体实践。” 这无疑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正确认识,体现了社会学家的使命担当。面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剧烈转型,以及相应而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学在认识中国社会变迁规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改善社会民生福利、推动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为总结中国经验、探索中国道路作出了积极贡献。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和精辟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学应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正如李培林指出的,“当代中国社会学是开放时代、变革时代的产物。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回应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关切,是中国社会学人的历史担当”。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既是党和国家向当代中国社会学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社会学进一步打破西方社会学的藩篱,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大历史机遇。在这一新的时代机遇面前,我们既不能闭门造车,也无需再不加批判地照搬西方“惯例”。中国社会学百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融入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实践之中,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经验,坚持将中国社会学研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积极汲取西方社会学和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有益成分,才能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也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8ZDA1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