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商也是人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
2022年06月23日 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6月23日总第2433期 作者:刘迪

  快乐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状态,更是一种可培养的能力。乐商是快乐能力的一种通俗表达,是积极心理学发展到新阶段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具体来说,乐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快乐的感受力,即人感受快乐的阈限值。如有的人只需要很少的外在积极刺激就能变得快乐起来,而另一个人要想达到同样的快乐水平则需要更多或更强的外在积极刺激,前一个人的快乐感受力就强,而后一个人的快乐感受力就相对较低,这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笑点”相类似。第二,快乐的感染力,即个体自身的快乐能不能影响他人而使他人变得更快乐,这种感染力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已有研究来看,快乐的感染力与一个人的快乐表达方式有关,表达比较合适,就更容易影响他人,反之则较难影响他人。第三,应对能力,指个体调控消极情绪、摆脱消极事件的影响并从中获取积极成分或力量的能力。第四,品味能力,指个体对生活中的积极事件进行精细加工,以增强或延长积极情绪体验的能力。

  乐商高的人快乐更多

  乐商高的人通常更容易获得快乐,相比较而言是一个所谓快乐的人,也即快乐会相对更多。从心理学过去的多个研究来看,快乐多了(也即做个快乐的人)会带来一系列好的结果。

  首先,快乐的人更乐观,因而也更容易感受到幸福,对生活满意度也更高。乐观是人们生活幸福和对抗抑郁的一个重要品质,如海尼兹(Kathrin Heinitz)等人2018年通过研究证实,乐观且充满希望的人主观幸福感高,且不易得抑郁症。昆(Agota Kun)和高道奈茨(Peter Gadanecz)也在2019年的一项针对教师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幸福感及拥有的心理资源与他们的乐观水平和希望品质有关。加德纳(Gwendolyn Gardiner)等人2022年的研究发现,快乐的人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事件的积极面,更爱微笑,举止也更愉快。类似地,国内贾林祥、王保健等于2017年以心理韧性为中介研究乐商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借助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可以间接影响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认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增强需要提高其乐商。2018年,他们在随后的研究中又发现乐商高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积极面,善于从愉快的事件中体会到积极情绪,也能更快地从挫折和消极事件中恢复状态,进而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更高。

  其次,快乐的人有更好的社会性发展。居文(Cahit Guven)2011年通过对大约由15000人组成的长期性的德国社会经济小组研究发现,越快乐的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泽德纳(Moshe Zeidner)2020年通过研究发现,在天资聪慧的学生中,那些感受到快乐并为美好生活做努力的个体更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巴扎尔恩-赫加兹(Shahrzad Bazargn-Hejazi)等人2021年的研究发现,乐观、感恩、充满希望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拥有更多支持性的关系,更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快乐的人身体更健康。身体健康是人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尤其是随着年纪的增加,身体健康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柴(Choy-Lye Chei)等人2018年研究了近5000名超过60岁的新加坡老年人后发现,快乐的老年人寿命更长,身体相对更健康。威尔罗斯(Emliy C. Willroth)等人2020年通过在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也发现,快乐的人身体更健康。

  如何有效提高乐商

  从社会层面来说,国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公众提高乐商,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引导和鼓励民众去关注自身积极力量。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精神心理世界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国家卫生计生委、中组部等22个部门在2017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公众培育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可见,从心理层面来体现对国民的人文关怀已经是我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导向。

  从学校层面来说,应当将学生获得幸福生活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教给他们获得快乐的能力。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来提高学生的乐商。乐商的内涵与24种积极力量息息相关,如感恩、宽恕、幽默、希望等。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培养积极品质、发掘个体优势可以让人变得更快乐。萨尔塞斯-库比罗(Isabel María Salces-Cubero)等人2018年的研究发现,进行感恩和品味的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赫克伦斯(Johannes Bodo Heekerens)等人2022年在对432名德国成年人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后指出,增强个体快乐和感恩的水平,其积极想法也会增多。此外,卡特(Paul J. Carter)等人2016年对小学生开展研究后发现,让孩子们写一周日记每天记录三件积极事件,可以增加幸福感、减轻抑郁症状。因此,学校应该开设积极心理辅导课程,如给学生安排一个时间段内每周至少2次的感恩日记练习,或让学生记录每天的积极事件等。其次,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公益活动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快乐。卡哈娜(Eva Kahana)等人2013年的研究发现,志愿服务和非正式帮助等利他行为会让人开心。再次,学校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安排正念冥想的体验,让学生学会通过正念冥想进行自我调控,获得宁静、明晰和专注,从整体上增加积极情绪,在压力下从容生活。马丁-艾伦(Jesse Martin-Allan)等人2021年在研究中指出,正念或慈悲冥想可以增加人的积极情绪,使人感觉更快乐。当然,学校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乐商,也应重视培养教师的乐商。美国教育哲学家诺丁斯(Nel Noddings)认为,如果要学生在学校里快乐,他们的老师也应该快乐。教师的幸福感与品味提升了,才能以更快乐的状态感染和影响学生,给学生做积极乐观的示范。

  从家庭层面来说,父母一方面应该在日常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和学校教育一样,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另一方面,父母应该处理好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与子女平等交流、耐心沟通,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亲密与融洽。首先,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流,给予孩子爱的陪伴。在孩子小一些的时候可以陪他们游戏,大一些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参与户外活动。其次,父母平时应多用积极鼓励的言语与孩子对话,不要吝啬肯定,应合理地给出表扬或惩罚,要给予情感上的关爱与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沈波等人2016年通过研究发现父母的支持可以提高学生在公共活动中的快乐感。贡努尔(Buse Gonul)等人2022年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开放的环境来分享他们对事件的看法,从而增加他们好的行为。再次,夫妻之间应该以身作则,及时妥善处理好情感关系,尽量保证让孩子在父母有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拉莫斯(Amanda M. Ramos)等人2022年研究后指出,孩子的快乐与父母间的温暖有关。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