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特征与抑郁风险识别
2022年08月04日 08: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4日第2463期 作者:王柳生 张海燕

  无论是日记、作文等书面语言,还是独白、人际会话等口头话语,抑或是微信、微博等现代网络社交媒介语言,抑郁群体与非抑郁群体都存在语言形式与内容等方面不同的语言标记。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直接映射人的自我,可能折射出个体的抑郁风险痕迹。两者关系研究有利于更加高效、便捷、客观地早期预防潜在抑郁风险。

  自我关注是人称代词使用分析的理论基础

  自我关注理论奠定了个体话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分析抑郁的解释框架。自我关注是“自我”的认知过程,指个体将注意朝向自我的内部,而非外在环境因素。这一概念最早由谢尔(Scheier)、卡弗(Carver)、吉布森(Gibbons)等研究者于1977年提出,此后概念内涵逐步得到丰富,所指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自我关注可能表现在功能不良方面(如自我反刍),也可能表现在功能良好方面(如自我反思)。作为认知过程,自我关注是个体的注意分配结果,个体只能将注意投向内部自我(如自我关注),或者投向外部线索(如他人关注)。内部关注和外部关注的认知加工任务不同,决定了有限注意资源分配的竞争性和非均衡性。另外,自我的图式节点一旦被外在的刺激激活,自我关注就会发生,个体就会对自己相关的信息进行获取、组织、加工等。富田信美(Tomita)等近几年的系列神经科学实验研究发现,自我关注的主要功能区位于右侧额叶,在高自我关注的自由交谈任务中会激活人的右侧额叶皮层,而额叶发挥着监控、计划、调节、注意、工作记忆等执行功能。谢尔和卡弗认为,自我关注的结果不是导致内部自我差异的减少,而可能是对愤怒的更大觉察和更强反应。

  抑郁经常伴随着焦虑,抑郁个体常常表现出社交焦虑症状。增强的自我关注、对社交线索的负性注意偏向,是社交焦虑的特征性标记。自我关注与个体的社交焦虑关系密切,反映抑郁个体与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状况,因此自我关注可以成为解释抑郁的逻辑基础。社交焦虑者将自我作为注意焦点,诱发自身的负性思维和负性情感,导致高自我关注;而高自我关注又反过来诱发消极自我评价和高水平焦虑。格里逊姆(Grisham)等人发现,高社交焦虑者在社会威胁情境下呈现更高的自我关注。李(Leigh)等人最近发现只有高社交焦虑青少年才习惯化使用自我关注,自我关注增加其焦虑感,损害其行为表现。钱铭怡等人最近也发现,高社交焦虑者更多注意到自我相关的刺激,低社交焦虑者只有在高焦虑实验条件下才会注意到这些自我相关的刺激,因此,社交威胁情境下高社交焦虑个体增加的是自我关注,而非负性注意偏向。

  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与抑郁的强弱关系观

  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既表现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也反映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用语中,比如高希(Ghosh)等人的研究发现,抑郁者不仅频繁使用痛苦、悲伤等负性词汇,而且深夜在社交媒体中较多使用人称代词。40多年前,有研究者就开始关注到抑郁群体的话语特征、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与抑郁的关系。比如,温特劳布(Weintraub)与抑郁患者谈话10分钟分析显示,其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高频使用;布奇(Bucci)和弗雷德曼(Freedman)对5位老年人自然话语的案例研究显示,抑郁与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使用呈正相关,而与第二、三人称代词的相关性显著更弱。关于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分别是强关系论和弱关系论。

  强关系论认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与抑郁关系密切。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是个体自我关注程度的重要外在话语标记之一,过度、僵直的自我关注会引发身心健康问题,发展为紧密缠绕的包括抑郁在内的急性与慢性负性情绪的认知偏向。日常话语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的相对高频使用是自我关注的客观性、适应不良的语言学标记。健康人群话语表达中,个体自身是话语内容的主要参考点、出发点和落脚点,自我关注可以通过话语表达得到体现,具体可以通过 “我”“自己”等词汇来实现。而抑郁人群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使用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话语外露,自我关注、自我社交隔离、人际疏离是抑郁患者社会关系层面的主要表现。强关系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首先,关于日常话语与命题作文、诗歌等文本作品分析的研究。伯纳德(Bernard)等人分析了136篇有关大学生活的命题作文,发现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使用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抑郁影响着第一人称代词使用。路德(Rude)等人也发现,抑郁大学生的作文中比有抑郁史的人、健康人群更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更多采用自我参照,连续多日的日常话语记录中也高频出现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斯迪尔曼(Stirman)等人匹配9对自杀与非自杀诗人,分析他们早期、中期和晚期的诗歌作品发现,自杀诗人显著更多使用I、me、my等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布罗克迈尔(Brockmeyer)等人开展抑郁与焦虑共存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负性回忆实验,发现第一人称单数使用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抑郁患者更多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其次,最新的新媒体语言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雷斯(Leis)等人发现西班牙抑郁推特用户的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使用占比最高,而且抗抑郁治疗期间,抑郁患者推特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使用也比对照组更高。最近,刘景方与时孟诗通过分析中文微博的文本内容,发现抑郁群体使用更多的第一人称单数和复数代词。

  弱关系论则认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虽然与抑郁存在关联,但是关系并不密切。爱德华(Edwards)等通过元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只呈现弱相关。这种弱相关既存在于日记等隐私情境的话语,也存在于网络博客等公开交流语境。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多种结果,可能存在负相关,或者没有关联。比如,肖赫-鲁彭(Schoch-Ruppen)等人发现,当个体需要描述自己怀孕的心情,或者描述人际关系中的事务与决策经历时,涉及人际关系或社会适应话题,抑郁与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使用呈负相关。但是,巴钦纳(Bathina)等人调查发现,自述为抑郁患者的推特等社交媒体语言虽然具有高水平认知扭曲思维,但是该效应无法由第一人称代词解释。塔克曼(Tackman)等人同样发现,当自我卷入低时,比如描述物品图片等非个人相关交流时,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使用与抑郁不存在相关,而涉及自己人际关系的交流话题时,两者存在相关关系,但是为弱相关。

  弱关系论研究证据,并不必然意味着否定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与抑郁之间的密切关联,而是间接地说明两者关系的复杂性,提示两者关系分析更需深刻性、系统性。第一人称代词揭示个体自我关注及自我发展,抑郁的认知层面表征于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关系和未来的方式与内容。考察两者关系时,不仅涉及语料形式,也需要考虑到话语主题、交流语境、自我卷入度、对话者关系等因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潜在抑郁风险识别与预警研究”(20BYY07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师范学院;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