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传记学的过去与现在
2023年10月11日 14: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11日第2748期 作者:舒跃育 谢霞

  心理传记学从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如若把心理传记学的成长比作一棵树,历经百年的它理应长成一棵参天古木,但现今的心理传记学却是一棵才长出青叶的秀木。心理传记学因何历经百年还未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又因何百年之后依然能立足于心理学众多学科派系之中,继续书写自己的学科历史?这就需要我们梳理并分析心理传记学的过去与现在。

  发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一个学派,一粒种子。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于1910年对达·芬奇进行精神分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很多被称为“病理学”的传记作品,这些作品风格类似于早期精神分析传记,但更倾向于精神病理学。之后,许多历史学家提倡将科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纳入史学研究中,试图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学分析。

  20世纪20年代,心理传记法的应用已经变得相当普遍,不仅精神分析学家,医生、历史学家和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也都在进行精神分析的传记学研究。美国精神病学家皮尔斯·克拉克于1921年对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进行了心理传记学研究,随后相继对亚历山大大帝(1923)、阿克那顿(1927)、拿破仑(1929)等著名人物从心理学层面进行了历史研究。他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当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情结与行为后,就可能对历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分枝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作为研究方法的案例研究。

  除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以及邻近学科对心理传记学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格心理学的学者们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不再局限于精神分析式的研究,这使得心理传记学逐渐摆脱了偏病理学的缺陷。

  人格心理学家亨利·莫里创立了一种研究人格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关注个体的生命史,从整体取向对个体进行长时间的观察。1938年,他对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进行了个案研究,其学生对欧内斯特的个案史研究也收录于人格心理学奠基之作《人格探索》一书中。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比如,1939年,学者林传鼎采用历史评估法和心理测量法对唐宋至清代34位历史人物进行了心理特质分析。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人格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心理传记学领域。高尔顿·奥尔波特于1965年出版了一部长篇个案研究《珍妮的信》。继莫里和奥尔波特之后,罗伯特·怀特也投入生命史的研究中。他的多部著作如《变态人格》《成就人生:人格的自然成长研究》《生命史研究》等都收录了许多个案研究。在众多心理学家的努力下,心理传记学以个案研究或特殊规律研究成为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埃德·德莫斯于1973年创办《心理历史学杂志》,诸多有关心理传记学的论文在该期刊上发表。他在之后出版的《人格与心理潜影》一书中,将心理传记学列为心理历史学的分支领域之一。至今,心理历史学和心理传记学在学科的归属和性质以及研究者的训练背景等方面仍有着密切联系。

  由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战争环境的影响,学者们更加重视对政治家的心理传记研究,出现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如兰格在1943年通过心理传记法预测了希特勒的命运走向,为盟军提供重要参考。埃里克森对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研究以及乔治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研究开启了心理传记学新的研究模式——整体连贯式模式。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界格局变化,政治心理传记著作急剧增加,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埃里克森对甘地的研究、罗伯特·塔克对斯大林的研究等。这些案例研究促进了心理传记学在政治领域的应用。经过长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心理传记学逐渐强化自身,开始进行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树干硬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后,在一批人格心理学家,如鲁尼恩、亚历山大、埃尔姆斯、卡尔森、麦克亚当斯、威金斯等的努力下,心理传记学得到了快速发展。1983年,卡尔森等人成立人格学会。人格心理学家们开始从理论和方法层面思考心理传记学这一领域的基本问题,并从跨学科视角对其进行界定。鲁尼恩出版的《生命史和心理传记学: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一书对心理传记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1988年,美国《人格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为心理传记学和生命叙事开辟了一期特刊。但此后几年间,仅有寥寥几篇个案研究类的文章发表在高级别学术期刊。另一部心理传记学专著的问世,使得心理传记学学科发展的颓势得以扭转。1994年,埃尔姆斯的《揭示生命:传记与心理学的不稳定联盟》出版,书中包括弗洛伊德、荣格、斯金纳、纳博科夫、弗兰克·鲍姆、卡特、萨达姆·侯赛因和老布什等人的心理传记。此书展示了心理传记学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成为当时心理传记学研究者的必读书。三年后,《人格杂志》再次为心理传记学设立特刊,专门用于发表对道奇·摩根的个案分析研究。

  在中国,心理传记学率先在台湾地区发展,出现了诸如对蒋梦麟、谭嗣同、朱元璋、章太炎、武则天等历史人物的心理学研究。丁兴祥教授于1989年在辅仁大学开设心理传记学课程,并指导该方向的研究生。1997年,郑剑虹以《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一文开启了大陆从事心理传记学研究的先河,并提出了独特的心理传记学研究的质量结合模式。

  除了理论探索外,这一时期的心理传记学论文发表数量显著增加,其学科体系也得以初步形成。据统计,1999年至2003年间,平均每年发表心理传记学研究论文60多篇。舒尔茨于2005年主编的《心理传记学手册》的出版,标志着心理传记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初步形成。

  叶片青化阶段(2005年至今):学科共同体的代际延伸。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传记学研究不曾在心理学中占据过主导地位,但却走出了一条蓬勃且独特的心理学学科之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成果开始在国际会议上频繁出现。2012年8月,在南非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出现了关于奥巴马的系列心理传记学研究,引起了众多参会者的关注。此后,心理学及邻近学科召开的多个学术会议也频繁收到心理传记学研究论文投稿。2022年,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会议暨第七届海峡两岸“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参会、观看人数多达十几万人次。通过检索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的心理传记学研究论文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在国际心理学界越来越受到关注。

  2014年,《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杂志在海峡两岸以简、繁体两个版本创刊,简体版于2019年改名为《心理传记与质性心理学》。西北师范大学和岭南师范学院(原湛江师范学院)几乎同时创建心理传记学研究所。“台湾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会”也于2014年成立,该学会是目前世界心理传记学领域唯一的专门学会。在刘电芝、郑剑虹等人的努力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正式成立,为进一步推动心理传记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心理传记学课程在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设,培养了一大批心理传记学方向的研究生。此外,《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天命可违——诸葛亮行为决策的心理传记学分析》等著作的相继出版,也为心理传记学的发展壮大贡献了力量。

  学术期刊、专门学会和研究机构等的开设,使得心理传记学作为分支学科的社会建制逐渐趋于完善。心理传记学的后续发展,取决于知识结构的完善与社会应用情况,取决于如何获得学科共同体的代际延伸以及学科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心理传记学课程虽已逐步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但要进入心理学知识结构的主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心理传记学在心理治疗、人才培养、政治外交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优势,为社会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学科之力。相信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心理传记学终会长成参天大树,庇荫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社会。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心理传记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