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告展示:澳大利亚人20年生活变化图景
2022年01月05日 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5日总第2323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过去20年来,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家庭生活、健康状况等又有怎样的转变?2021年12月,由墨尔本大学管理施行的“澳大利亚家庭、收入和劳动力动态调查”(HILDA Survey)项目发布了一份最新报告,对该项目在2001—2020年间的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回顾,从中分析出澳大利亚社会的变化趋势。日前,墨尔本大学应用经济与社会研究所教授、HILDA调查项目副主任罗杰·威尔金斯(Roger Wilkins)在墨尔本大学官网发文,对这份报告进行了评述。

  生活水平提升停滞

  作为唯一一项追踪澳大利亚人生命历程的全国性调查项目,HILDA通过每年对逾17000名澳大利亚人进行回访,为了解澳大利亚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窗口。威尔金斯表示,该调查有助于了解人们的选择轨迹,分析正在发生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总体来看,调查显示,过去20年里澳大利亚社会相对稳定且运转良好,贫困和经济压力水平较低,社会心态愈发宽容。不过,威尔金斯强调,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由于资源富足,澳大利亚人收入大幅增长;但之后的10年,澳大利亚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停滞不前,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政策层面,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税务改革拖延等。

  调查显示,澳大利亚的基尼系数自2001年以来一直稳定在0.29—0.31,收入不平等水平在过去20年里相对稳定。在可支配收入方面,澳大利亚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在2001—2009年间增长了28%,但此后的10年里仅增长了6%。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停滞加剧了人们对住房负担能力的担忧。HILDA数据显示,房主的实际债务水平在2001—2019年翻了一番多。

  健康风险增大

  该调查报告涵盖的议题多样,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是其中之一。报告显示,过去20年间,澳大利亚人吸烟率降低,但肥胖率增加,运动状况变化不大。2001年以来,澳大利亚每日吸烟的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从19%降至现在的11%。另有迹象显示,人们饮酒的频率也降低了。但是,过度肥胖人口的比例却从2006年的54%增加到了59%。此外,在过去的20年里,人们锻炼的频率没有明显改变。

  与此同时,HILDA调查还表明,澳大利亚人越来越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2007—2019年,处于心理困扰高风险或极高风险状态的成年人比例飙升了约30%。其中,女性尤其容易受其所害。心理困扰处于高风险或极高风险状态的女性比例从17.7%增至23%,男性比例则从15%增至19.4%。

  女性权益保障仍需增强

  威尔金斯称,过去20年间,澳大利亚人生活的一大显著变化是在职母亲数量增加。2001年,大约有60%的抚养子女家庭父母双方都在工作,这一比例现已上升至71%。使用学龄前儿童保育服务的家庭比例从28%增加到53%,这也反映出母亲花在有偿工作上的时间在增加。在职女性的比例从2001年的53%上升到现在的60%,但女性每周的有偿工作时间仍少于男性,且工资更低。HILDA数据显示,按时薪计算,薪酬性别差距在2001—2019年从8.6%扩大到9.4%。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女性在外工作,她们仍然从事更多家庭无偿劳动。在家庭内部,女性仍然要承担家务、育儿等大量工作,如子女抚养,女性每周比男性多做21小时的无偿劳动。这一数字比2002年的29小时有了明显减少,减少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男性承担家务劳动的比例略有增加,二是儿童保育服务被更广泛使用。

  年轻人延迟独立

  威尔金斯表示,从HILDA调查中可以看到,过去20年澳大利亚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大学学历人口的增加。2001年,25—34岁的澳大利亚人中约有27%拥有大学学位,现在这一比例已上升到接近40%。

  这也表明学历提升可能是导致澳大利亚年轻人延迟独立的原因之一。澳大利亚年轻人与父母同住的时间更长,现在大约一半的18—29岁澳大利亚人尚未独立,而2001年这一比例为41%。在接受全日制教育后进入就业市场的第一年,澳大利亚年轻人获得全职工作的比例从2001年的52%下降到现在的45%。威尔金斯称,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将对年轻人独立产生更大影响,除了求职难之外,房价看起来也更加难以企及。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人工作的年限更长了。21世纪初,澳大利亚男性的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现已上升至67岁;女性的退休年龄从61岁上升到65岁。

  威尔金斯表示,HILDA调查还在继续,它将提供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疫情可能催生怎样的政策变革。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