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联互通可化解供应链危机
2022年02月25日 08: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5日第2355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悠然 实习记者 刘珂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历史学教授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本月在美国杂志《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上发表文章《供应链危机与全球化的未来》。文章提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各类地缘政治摩擦影响,供应链断裂问题进一步发酵,各地都弥漫着紧张与恐惧的情绪,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部分分析人士将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互联互通视为一大弱点,认为世界将分裂组合为不同的竞争集团。詹姆斯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持续的供应链危机严重威胁社会发展,应当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更加具有弹性、更加多样的供应网络,并寻求更多合作与联通。围绕当前的供应链危机,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从“芯片末日”到“圣诞火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口罩、消毒用品、呼吸机等防护用品供不应求。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依据供需规律确定此类物品的价格既有损公正也影响效率,会导致最需要防护物资的人员因高价而无力负担。在这之后,供应短缺问题逐渐扩散到其他领域。由于对通信设备和数据处理设备的需求猛增,电子元件尤其是芯片变得稀缺,从汽车、洗衣机到美容仪等多种商品的生产供应因此受限。这一现象被称为“芯片末日”。

  各国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劳动力尤其是货车司机短缺、海运集装箱短缺以及个别商品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究其原因,错综复杂。在英国,司机数量减少导致货运流通难度增加,食品加工包装和动物屠宰行业所需的二氧化碳得不到及时运送。英国人有圣诞节享用火鸡的传统,而在2021年的圣诞节,由于缺少二氧化碳,屠宰场无法正常运转,许多英国人的餐桌上没有了火鸡。

  物资稀缺导致了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燃料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超平均涨幅,这对已经饱受疫情影响、较为贫穷的民众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物流学讲师尼古劳斯·瓦兰塔西斯·卡奈洛斯(Nikolaos Valantasis Kanellos)向本报记者表示,当前许多国家出现能源危机与通货膨胀,导致居民生活成本迅速上涨以及消费者购买力下降。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剧供需不平衡,形成恶性循环。

  以邻为壑与逆全球化

  詹姆斯表示,面对供应短缺问题,民众开始尽可能多地囤积物资或购买替代品。例如,许多英国民众为防止买不到圣诞火鸡,囤积了大量的火腿、鸡肉、鸭肉等食物,但最后并没有食用,造成了大量的食物浪费。然而,采取囤积策略的不只是个人,还有个别政府。如一些国家过度囤积新冠疫苗,导致大量本应用于挽救生命的疫苗由于过期或储存不当而被严重浪费。此类逆全球化行径只会引发以邻为壑效应,囤积者自身不会有所增益,却迫使他人将消费和选择降级。

  生产者也同样面临供应危机。流水线的生产流程需要每个零部件的及时交付,如果无法确保这一点,就需要准备大量库存以及更大的仓库。这极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一路飙升。此类连锁反应使短缺问题更加严峻,全球供应网络也随之收紧、瓦解,甚至引发了不同国家对稀缺产品的竞争和收购之战。随着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和本土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全球化发展面临重重挑战。

  在詹姆斯看来,以邻为壑只会加剧供应短缺问题,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便是极好的佐证。同样,拜登政府在取消错误关税政策方面的缓慢与迟疑,也使全球经济愈发脆弱,迫使其他国家采取激进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物资供应。

  历史上的供应危机

  詹姆斯在文章中总结道,供应链问题一直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是因为各国频繁封锁贸易路线、切断能源供应,意图使对手屈服。

  詹姆斯发现,历史上围绕如何适应稀缺性的讨论,都很快变成了关于如何实现资源最优分配的辩论。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供应危机也引发了公众对政府能力的质疑,今天的短缺正造成同样的影响。

  詹姆斯对本报记者表示,历史经验显示,供应危机是对政府能力的极大考验。对于供应问题,政府最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试图控制价格或补贴稀缺商品。然而,人为压低价格会刺激消费,导致短缺愈发严重,随之推行的定量配给政策也会引发新的机能失调问题(例如民众开始大量囤积物资)。不过,从长远眼光来看,危机也会带来生机,逆全球化造成的危害会促使人们反思和评估政策。19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供应危机催生了全球化这一解决方案,使世界构建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从而迎来了全球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

  寻找危机中的生机

  在许多学者看来,彻底解决当前供应链危机绝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供应链管理高级讲师萨拉·施夫林(Sarah Schiffling)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可以从多层面支持供应链发展,目前最紧要的是加大对运输系统的投资、保障运输业工作人员福利、加强职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政策制定者也要善于捕捉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例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带动邻近市场的配送业务快速增长,对“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需求也会增加。

  施夫林认为,供应链危机对个人和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机会。在普通人看来,供应链或许是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抽象概念。然而,一旦供应链不能正常运转,人们的生活会受到极大影响。消费者应借此机会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关注所购商品来自何处、经过怎样的生产和运输环节。过去,供应链韧性未必总是企业关注的焦点,而现在企业正在意识到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详细了解自己的供应链组织结构,以评估潜在风险并制定解决方案。例如,尽可能寻找更多供应来源,避免过于依赖个别企业或国家;重新评估供应链长度,降低对全球环境的破坏。

  詹姆斯建议,各国政府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唯有如此,才能消除过去两年里累积的商品自由流动障碍,实现强劲的全球经济复苏。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