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出土玻璃珠揭示古老内陆贸易路线
2022年10月10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0月10日第2504期 作者:刘雨微/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耶鲁大学官网近日发布消息称,该校人类学教授杰西卡·汤普森(Jessica Thompson)等人近日在《马拉维的欧洲贸易:以玻璃珠为证据》一文中,详细探讨了从2016年到2019年的马拉维考古发掘成果。在距离非洲中东部马拉维湖岸约25英里的山洞中的29颗小玻璃珠是其中最重要的发现。除去一个来自15—17世纪的南亚之外,其余玻璃珠都是19世纪中期由欧洲制造的。研究人员推断,在欧洲人来到非洲东海岸之前,横跨东海岸和非洲内陆的本土贸易已经活跃了几个世纪。19世纪后半叶,欧洲人根据这条本土线路建立了通往非洲腹地的贸易系统。这项发现对完善全球贸易史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汤普森和同事们在马拉维寻找石器时代的文物时,偶然发现了这些玻璃珠。随后,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高级科学研究员劳雷·杜苏比厄(Laure Dussubieux)分析了珠子的化学成分。杜苏比厄发现,其中5颗红白相间的珠子砷元素浓度极高,而该元素通常被用于制作不透明的玻璃。这些珠子很有可能是19世纪的英国人委托威尼斯匠人制作的交换商品。

  汤普森强调,印度洋的商贩至少在欧洲人与东非地区建立联系的一个世纪前就跨越山脉和湖泊,到达了东非内陆,开拓了复杂的贸易路线。在此次考古中,有一颗珠子的成分与15—17世纪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海岸的港口城市乔尔生产的珠子高度一致。这意味着它可能比其他欧洲珠子早几百年来到东非内陆。汤普森等人还发现了两枚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印度洋贝壳,这些贝壳通常被商人当作货币或可交换的珍宝使用。由此可知,那些源自欧洲和印度的玻璃珠是通过更古老的贸易网络进入东非内陆的。

  汤普森等人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东非内陆居民数百年来与印度洋地区进行贸易,打破了欧洲人带着丰富的商品抵达非洲的片面性文字记载。然而,这些不起眼的小珠子也揭示了非洲被剥削的历史。汤普森表示,印度洋地区和欧洲的商人们用小玻璃珠不平等地换走了非洲的资源,例如用于清漆工业的树胶椰子油、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的象牙,甚至还有运往桑给巴尔和其他印度洋岛屿香料种植园的奴隶。

  (刘雨微/编译)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