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更全面的科学传播模式
2023年02月08日 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8日总第2585期  作者:赵琪/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坚持事实”是一种基本的科学价值观,是科学家进行科研交流时所具备的基本特质,尤其在有争议的话题上。但是它也忽视了科学传播中的某些规律。

  1月24日,美国佩斯大学环境研究与科学系副教授安妮·图米(Anne Toomey)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网站刊文提道,几十年来,科学传播的核心是分享科学产品。科学家被鼓励通过公开演讲、在媒体上分享学术成果以及与记者交谈来进行学术宣传。从表面上看,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道理——向尽可能多的受众传播信息,但是这些策略是基于科学传播的“赤字模式”(deficit-model)。人们并没有从中得到有效决策所需的信息。所以这种科学传播应该被一种更全面的科学传播模式,其中包括强调情感、价值观和本能作用等所取代。

  新的科学传播模式要充分发掘群体智慧的力量。研究发现,人们更擅长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而不是根据证据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群体动态,包含了多样化思想的群体,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提高辩论技巧、减少认知偏见很重要。将这一发现纳入科学传播模型是创建一种结构,让科学家与身边的公众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反复对话,让他们从周围的环境和对话中获得知识。同时,通过讲故事唤起情感来进行科学传播。故事通常是有趣、吸引人、具有强大情感的。研究发现,与事实相比,人类更擅长记住有背景和叙事的故事,这种快速回忆可以在高风险情况下获得有效的决策。科学家可以与艺术家、诗人和编剧合作,将科学研究经验以故事的形式传播出去。此外,还要改变沟通行为。科学家经常把科学传播的重点放在试图说服公众以“正确的方式”思考上。但是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并不容易达成。他们需要创新沟通技巧,让公众以更容易接受的、舒适的方式获得知识,才能更有利于科学传播。相较于使用公共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且传播的范围也更广泛。

  图米认为,在科学传播中,需要不断更新传播方法,并充分了解哪些方法更有效,同时也要研究其他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将其与科学传播相结合。

  (赵琪/编译)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