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新视野
2020年06月12日 00: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2日第1946期 作者:谭志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破解生态危机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出场,为人类的前途命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案和智慧。然而,面对“西强东弱”的话语权格局,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有必要开拓新的视野,充分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外溢效应,对与中国有着共同利益关切,尤其是能直观感受外溢效应的周边发展中国家进行“重点突破”的传播战略,为掌握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奠定区域基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周边国家产生外溢效应
  
  环境问题向来不是孤立的,一国或一地区的环境状况如何,往往会与其周边国家或地区产生紧密关联,从而以“生态共同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会以“共同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尤其会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显著外溢效应。

  一是治理成效外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不仅会让本国人民受益,也会让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共享这一成果。尽管中国依然面临着环境问题的挑战,但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周边国家尤其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国家应是感受最为直观和深刻的。中国与周边接壤的国家和地区在生态治理上具有共同的利益,如湄公河流域的生态治理需要中国与泰国、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国家通力合作,而中国内蒙古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也需要中国与蒙古国展开深度合作。山川和河流等自然资源的共享,恰恰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外溢奠定了良好的地缘基础。从这个角度而言,周边国家和地区就具有一定的评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发言权。

  二是治理技术外溢。中国在垃圾焚烧发电和大型污水处理等领域的技术日臻成熟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加之中国所具备的资金上的优势,这就为中国深度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与资金保障。比如通过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国在湄公河区域的投资已逐步转换为环境友好型,树立起了中国在该区域“绿色环保”的形象,彼此间的深度合作为中国生态治理技术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外溢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三是治理理念外溢。中国周边国家主要属于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在环境问题上有共同的利益关切,只有合作才能挑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态治理领域的话语霸权。近年来,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承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的落后产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治理成效和技术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外溢,中国秉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必然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会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直接的外溢效应,使其对中国生态治理的成效、技术、理念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目前掌握话语霸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理念上,显然难以与中国达成一致。这就对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提出了战略上的细分要求,即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重点突破”,通过深化与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共识及合作,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奠定坚实的区域基础,进而辐射全球生态治理。
  
  突出三个“讲清楚” 提升话语道义感
  
  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即使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突破口,仍然面临着一个现实的挑战,即我们究竟要以怎样的价值立场去传播。改革开放以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导致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专业主义迷思”,“就环境论环境”的传播显然不足以改变既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亦无法真正实现环境正义。实践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时,掌握高超的话语技巧,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克服“就环境论环境”的窠臼,也要避免在传播中使用过度政治化的话语。因此,回答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关切,解决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其突破西方话语的桎梏,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才是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之“道”。为此,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在施行“重点突破”的战略中,有必要进一步突出三个“讲清楚”。

  第一,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不仅追求发展,而且要“真发展”。所谓“真发展”,即立足于人民立场,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高擎“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发展状况的标准。追求“人民至上”的“真发展”与西方强调发展绿色技术解决生态危机的思潮存在本质差异,“技术决定论”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进行资本增殖,而不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且结果不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贫富分化状况更加严重。同时一些掌握先进绿色技术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会针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绿色技术壁垒,拉大发展差距。显然,这种少数人和少数国家得益的发展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不过是披着发展外衣的更加深刻的剥削而已。

  第二,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不仅追求“真发展”,而且要“好发展”。所谓“好发展”,就是要彻底扭转发展理念,从过去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发展模式,评断发展好坏的标准不再单纯是经济数据的提升,而是能否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于资本的积累及其扩张并无限度,因而其对自然的征服往往是无限度的,直至引发生态危机这一“绝对限度”。毋庸置疑,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倡导的绝不是这种以破坏自然且奴役他人为代价的“坏发展”,而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扬弃和超越。

  第三,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境界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不仅以一种追求“真发展”和“好发展”的发展观理念指导着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也蕴含了一种境界论的理念,为整个世界的生态治理提供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地球是一个生态圈,任何一个地区的生态问题所造成的后果通常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其影响往往是全球性的。因此,作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必然有别于“西方中心主义”理念指导下的话语体系,其将彻底扬弃西方话语体系蕴含的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唯一目的的狭隘功利主义思维,在维护中国生态利益和发展权益的基础上,寻求民族利益与全球利益之间的有机结合。较之西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的是“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这一世界各国携手并进的思维理念,其价值根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以征收霸权“租金”而肥私。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所代表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关切,在做好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尤其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治理,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有机结合。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