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新路径
2023年10月24日 15: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24日第2757期 作者:王眉

  “一带一路”建设十年硕果累累,“一带一路”国际传播也初见成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全球22个国家范围内开展的2021年度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一带一路”在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层面的积极意义评价均有提升。其中,发展中国家受访者最为认可“一带一路”对地区和全球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文化基础 

  当前,东方文化的共同基因、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构成了“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现实文化基础。

  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东方文化具有一些共性,如儒、佛、道的“遗传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多年,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带去的是贸易货物,传播的是友谊和文化,没有战争和侵略,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和平特征。东方文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可以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的突破口,增进共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

  东西方文化的相通与融合。尽管东西方之间在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上存在不同,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并不代表人性和人心的不同。从根本上说,东西方文化是息息相通的,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相同的合理内核,比如都认为和平和守信是应该遵守的人类美德。

  民族、宗教、语言等的共同渊源。民族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渊源、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字的人群群落。虽然这些族人生活在不同国家,但在宗教、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使他们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更加接近,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周邻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传统的交往关系,其中包括语言相通、文化相通、习俗相通、宗教相通等因素。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与中亚几个国家都能够相通,跟西亚的国家也能够相通,使新疆地区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交流的重要纽带。

  “一带一路”国际传播面临的文化挑战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有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延续至今,必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容易导致误解和摩擦,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

  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隔阂与冲突。“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跨越共建国家民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包括利益冲突、文化摩擦和宗教壁垒。之前提到的我国边疆地区与其他国家在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共同渊源是我们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优势,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障碍。

  文化差异引发的曲解和误解。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影响文化。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是典型的依靠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应该融入的对象,即“天人合一”。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多处于沿海地带,活动范围和劳动产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喜欢贸易交换、向外探索和扩张,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面对的、应该征服的对象。

  西方文化扩张和征服的特点及其国家利益的驱动,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使一些西方国家无法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部分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抹黑“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基于人文交流的国际传播路径 

  “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让各国人民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推进“一带一路”的正确途径。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

  注重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一带一路”实施中既要注重物质流通关节点的建设,也要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其实最关键的是人的活动,这些人的思想、精神和信仰,无论到达哪里,他们就会带到哪里。特别是我国边疆地区,诸多少数民族与“一带一路”中的各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同的宗教信仰、相似的民俗风情、相近的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要继续支持宗教等相关部门做好宗教思想和文化的挖掘、阐释工作,做好爱国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的培养、团结和教育工作,将承载这些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文化交流的关节点。

  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影响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聚集了全球几乎所有的宗教类型,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是互相包容、宽容、交融、互鉴、和睦共处的前提。因此,要注重“一带一路”上的宗教政策及关系,让不同的宗教传统和文化传统在不同地缘板块、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接触与互动中,发挥软实力的润滑和沟通作用,释放正能量,消解负能量。更好地发挥宗教在“一带一路”上的积极影响。

  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吸引力在于,它既包括中国产品,更包括中国理念及中华文明。今天的“一带一路”更要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思想。我们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我们需要把这种文化认同传播出去,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多种形式的国际传播渠道。媒体是文明对话最直接的渠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发展需要搭建平台,增加专业人员、更新传播技术。中国可在人员培训、技术援建、内容提供方面有更积极的作为,使中国元素、中国视角融入当地媒体的内容中。

  鉴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我们应将互联网作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点突破口,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互联网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应当地用户需求,争取影响年轻一代。

  此外,还可本着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国际组织的多边对话、政府机构的双边对话、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智库的“二轨”对话、宗教团体的文明对话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

  加强中小国家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在中国学界和业界早已成为热议话题,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讨论这个话题、撰稿发文,但目前来看,大多数是把共建国家看作一个整体,谈一些宏观的战略,缺少实质性的针对不同国家的深入研究。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每个国家的国情、文化、利益诉求都不同,即使对阿拉伯国家、中亚国家或者东盟国家,也不能完全按同一种方式对待。我们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认识和研究,还远远没有跟上时代和形势变化的脚步。应加大对相关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相关的研究人才,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与诉求重点进行阐释和说明。

  (作者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调查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