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佛教法器图像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2020年05月25日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5日第1932期 作者:马莉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和古代中西方交流的咽喉,敦煌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从1930年陈寅恪首次提出“敦煌学”至今,对敦煌石窟群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壁画更是我们从图像入手,研究佛教东传、古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流,以及河西走廊历史的重要资源。

  佛教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等。广义上的法器,包括一切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愿、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弟子所携行的念珠、锡杖等修道所用之具。而狭义言之,则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散布在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等处的壁画中,留存有丰富的法器图像,对其进行研究是敦煌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敦煌壁画佛教法器图像的研究现状

  在前贤的成果中,有关敦煌佛教法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敦煌壁画中某一种法器的直接研究。如李力《从考古发现看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香炉》、王明珠《定西地区博物馆藏长柄铜香炉——兼谈敦煌壁画的长柄香炉》、王惠民《敦煌与法门寺的香供养具——以“香宝子”与“调达子”为中心》、戴春阳《敦煌石窟覆斗顶的考古学观察——覆斗顶非模仿斗帐》、王乐《敦煌手绘幡带的图案类型》、胡同庆《敦煌壁画中的杖具——锡杖考》、杨森《敦煌壁画中的麈尾图像研究》、郭俊叶《敦煌火珠图像探微》、刘永增《敦煌石窟尊胜佛母曼荼罗图像解说》等,都是对敦煌壁画中某一类法器的研究。

  2.隶属于某一专题之内的附带研究。此类研究是指在敦煌石窟某一洞窟、某一尊像、某一类经变画、故事画等专题的研究中,作为必要组成部分而被涉及的法器图像研究。如周方、卞向阳《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中的持麈人物》中对“麈尾”的研究;史忠平专著《莫高窟唐代观音画像研究》中对敦煌壁画中唐代观音手中所持“净瓶”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张小刚、郭俊叶《敦煌所见于阗公主画像及其相关问题》中对于阗公主画像中手持“长柄香炉”图像的研究;阮丽《莫高窟天王堂图像辨识》中对相关法器的辨识等。

  3.与敦煌壁画中某一种法器的对比研究。在对国内其他壁画法器图像或法器实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对敦煌壁画中的同一类型进行分析。如李雪芹的《云冈石窟雕刻中的长柄香炉小议》一文中指出,长柄香炉在敦煌最早出现于285 窟,为女性供养人所持,到唐代,长柄香炉广为流行。文中还通过对长柄香炉类型学的研究,得出莲花状的长柄香炉始于云冈,滥觞于唐代敦煌石窟的结论。另如王昱东《唐代壁画中所见拂尘》一文中,在论及拂尘的形制、材料等时,亦将敦煌壁画中的部分拂尘图形作为对照。类似的研究还有杨建军、崔岩的《唐代佛幡图案与工艺研究》,王铭的《菩萨引路:唐宋时期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冉万里的《唐代金属香炉研究》等。

  4.从佛教法器形制发展的宏观视野出发对敦煌壁画中法器图像的列举和论述。如丁鹏勃、夏德美在其《军持源流考》一文中,提及诸多敦煌壁画中的“军持”图像。张同标在其《印度埃洛拉石窟第12窟的八大菩萨造像》一文中提到了敦煌壁画中的拂尘,在《早期印度佛教美术的华盖图像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中论及敦煌壁画中的华盖图像等。

  通过以上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梳理,可见已有成果的贡献主要有:

  其一,在较为微观的层面上对敦煌壁画中的部分法器做了专门具体的研究,作为单个图像研究比较深入。

  其二,从宏观上呈现了佛教法器源流的基本轮廓及相关文化环境,明确了敦煌壁画中法器图像研究的重要性,且为后来的研究做了学术背景的铺垫。

  其三,在法器实物、法器图像的比较研究以及器物图解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尽管前贤研究硕果累累,但仍存在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一,由于藏传佛教法器,尤其是密教法器,大多为铜制镀金所成,其铸造之精细、雅致,向来为鉴赏家所关注,故而研究者较多,相应的成果也较多。相比而言,汉传佛教法器的研究比较薄弱。

  其二,由于汉地佛教法器出土实物有限,相关工艺随着佛教的衰落而失传。所以,保留至今的佛教造像与绘画便是寻求汉地佛教法器的主要线索。而敦煌作为汉传佛教圣地,其石窟群中大量的佛教法器图像正好可以为这一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然而,由于敦煌石窟中的法器相比雕塑、绘画的皇皇巨制而言,很不起眼并非常分散。所以,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有成果虽然探讨了像禅杖、净瓶、华盖、香炉等器物,但相对敦煌石窟中数量庞大的法器而言,还比较零散而难成系统。由此,对敦煌石窟中的法器图像做系统深入的整理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

  其三,前人的研究涉及一些敦煌法器的源流、用途、形象、材料、规格、工艺等问题,但由于这些法器附属于佛教人物而没有从严格意义上独立出来,以至于对其所做的研究不能真正深入。

  其四,英国罗伯特·比尔的《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采用图解式的研究,将藏传佛教中的器物逐一分析,真正体现了佛教法器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而国内佛教法器研究中正好缺少这种视角和行为。

  基于上述理由,以敦煌石窟绘画作品中存在的佛教法器图像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有着如下价值和意义。

  1.从佛教法器的整体研究来讲,可为我国佛教法器研究增加新的成果,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从敦煌学研究的角度来讲,可使敦煌的器物图像研究走向充实,具有图像类型学和图像目录学的性质,并体现着这两类学科潜在的价值和意义。

  3.从美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讲,可以使佛教法器作为一类图像在我国美术史、佛教美术史、敦煌石窟美术史、工艺美术史中找到应有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美术史价值。也可以为今天佛教法器制作工艺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从汉藏佛教交流的角度讲,可以使汉藏佛教法器研究趋于平衡,能够在二者的对比和并进中显现古今汉藏佛教文化的异同,具有一定的当下意义。

  5.对敦煌壁画中佛教法器造型的研究,为现代设计如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现代图案设计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找到了一个切入点。通过整理、研究敦煌石窟中的佛教法器图像,可以感受古代敦煌佛教文化的繁荣,感受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和创作者的智慧。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敦煌壁画佛教法器图像研究”(18YJCZH127)、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敦煌壁画佛教法器图像研究”(2018SKGG08)、2019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莫高窟汉传佛教法器图像研究”(19YB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