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初心润麦香
——歌剧《秋分种麦正当时》评析
2021年05月21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21日第2170期 作者:王坤彤

  2021年1月30日,中央歌剧院开年大戏《秋分种麦正当时》在天桥剧场首演,新华社、央视频等平台同步直播。受疫情影响,演出虽不对外售票,但依然吸引了很多音乐爱好者前来观看,各大直播平台更是聚集了大批观众。

  初心如磐攻克难关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擘画的宏伟蓝图已如期实现,这一人类社会的伟大传奇将载入史册,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值得永远纪念和歌颂。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之际,《秋分种麦正当时》聚焦科技兴农和粮食安全问题,以农学家李博文(刘怡然饰)选育小麦良种的科研历程为缩影,时间跨度近三十年。剧情自农学家李博文从病重的父亲手中拿过科研接力棒,学成后回国投身祖国的小麦育种事业开始,通过其遇到的四重阻碍——妻子陈静(郭橙橙饰)为了更好的科研环境而与他分手、下属肖放因生活压力而离开、乡亲们因先前被骗而不信任、儿时伙伴顾帆(於敬人饰)因想不劳而获而反目等戏剧冲突,展现了主人公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初心信念的爱国热忱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也通过主人公之缩影讴歌了新时代无数奋斗者坚如磐石的爱国情怀。

  剧中设置的四重阻碍颇有代表性,特别是第二幕尤其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编剧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刻画了处于“低谷”中的主人公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坚守。首先,通过跟随主人公多年的科研人员肖放迫于生存的压力和无法照顾妻子孩子的两难而不得不放弃、一腔心血却换来如山的失败数据、培育抗寒小麦却终日面对枯燥的重复劳动等情节,准确地展现了科研人员的辛酸。之后,通过不择手段而获得所谓“成功”的反面典型顾帆妄图以优渥充足的经费为交换条件,要求在李博文的论文上署自己的名字,想要不劳而获的精彩描写,使观众内心泛起阵阵涟漪,荡起层层波澜,叩问着每个人的初心和信念。

  相比之下,第一幕中李博文决心回国的理由则略显牵强,在细节的铺垫上略显苍白。若是能进一步深化细化,发掘其他助推动力,或是将矛盾冲突上升到新老两代人思想信念的交锋,增加人物的内心斗争,或许更具艺术表现力和说服力。

  主题音乐贯穿始终

  两大音乐主题贯穿《秋分种麦正当时》始终,穿针引线,将全剧织牢织密,形成有机整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主题音调和展现主人公崇高无私气概的“博文主题”,在不断重复和交织中加深了观众的听觉记忆,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主题曲“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音调共出现七次,均以合唱或乐队形式呈现。序曲伴着多媒体画面中一望无尽的麦田缓缓而来,长笛将悠扬动听的旋律舒服地吹进观众心里,“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主题音调首次出现。先是木管组呈现主题旋律,弦乐组在旋律长音处适时补足;木管组完整呈现后,旋律音调又在弦乐组再次呈现并发展变化。第一、二幕幕间的女生合唱“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将主题音调再一次展现,旋律与序曲基本一致,明亮欢快、朗朗上口的音调为李博文沉重的心情增添了一抹亮色。第二幕场景变换到二十年后,当男声合唱再一次唱出这一音调,旋律已有所变化,加入了大量二度级进和不协和的伴奏音,预示着李博文将要面临的第二重难关。第四次唱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是作为李博文《等你长大》唱段中的女声伴唱。音乐将麦苗拟人化处理,由麦苗公主唱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从而展现李博文呕心沥血,把麦苗当作小公主精心呵护。当李博文坚决拒绝顾帆想要不劳而获的要求后,“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主题音调由女声合唱完整再现,似是对李博文坚守初心的肯定,这也是主题音调在剧中第五次出现。第四幕中,正当李博文面对刁难的封条陷入两难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旋律在乐队中适时响起,重申主旨,也唤醒了李博文的初心信念。尾声合唱“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呼应序曲,李博文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他的初心和理想,乐队全奏营造出饱满的听觉效果,演员热泪盈眶的演唱让情绪达到了顶峰。

  “博文主题”音调共出现六次,每次均配以不同歌词呈现,以上行六度跳进和下行级进为特点,展现博文无私崇高的气概。急转直下的序曲暗示主人公李博文收到了父亲病重的电报,引出李博文的首个唱段,唱词“我要一步跨越”首次呈现“博文主题”音调,旋律以长音为主,展现主人公英雄般的气概。第二曲是李博文在病榻前告慰父亲的唱段,在“如今我完成学业,想看您欣慰的笑脸”中,“博文主题”音调再次出现,展现博文已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念。在第二幕顾帆与博文的二重唱《烙饼》中,当博文在告诫顾帆“科学讲究实事求是,科学家的底线不动摇”时,“博文主题”音调第三次出现,表明博文坚守原则底线、踏踏实实专心科研,与顾帆的投机钻营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幕中,乡亲们斥责李博文为“骗子”,混声合唱咄咄逼人,不信任让小麦推广寸步难行。此时乐队呈现“博文主题”音调,是博文取得信任的转折点,预示之后剧情博文以真心换来乡亲们的真情。第四幕博文坚定初心和信念,高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再现了崇高激昂的“博文主题”音调,重申主旨,讴歌博文坚如磐石的初心信念,这也是此音调的第五次出现。在妻子陈静的帮助下,李博文克服了最后一重难关,实现了小麦育种的历史性突破,大合唱“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要装自己的粮食,骄傲地打上中国印记”第六次再现崇高激昂的“博文主题”,展现主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和保护粮食安全的英雄壮举,将全剧推向高潮。

  除穿针引线的两个主题音调外,《秋分种麦正当时》的音乐也重视对“人”的塑造,每个人物的旋律和配乐均有其个性特点。不过,也有美中不足。除主角的“博文主题”外,主要的配角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主题音调,尤其是妻子陈静,作为剧中分量很重的女性形象,如果设计歌唱感更强的主题音调,并加以重复和强调,或许可以成为一抹亮色,为全剧增光添彩。

  集思想深度与艺术审美于一体

  《秋分种麦正当时》舞台呈现集思想深度和艺术美观于一体。整个舞台是具有景深透视效果的方形建筑结构,通过三重布景的开合和错位展现情节的发展变化,旋动的转台与多媒体、灯光等紧密配合,构筑时间和空间的记忆隧道。演员的二度创作也让作品更添风采。开场的多媒体画面干净而舒服,金黄的麦苗和雪白的云朵伴随着序曲的韵律摇曳。主人公李博文和妻子陈静登场,面对父亲病重的电报,刘怡然用金属般富有延展性的声音,将李博文心急如焚想要立刻回国的心情刻画地入木三分,而舞台上的陈静却若有所思,演出了不愿放弃美国的科研环境、不甘心回国的心理。随着舞台旋转和多媒体变换,场景自然地转换到国内病榻上的父亲李存远(宋沣润饰),化妆和造型成功地将青年演员宋沣润塑造成年迈病重的老者,演员的演绎更是为形象塑造增添了可信度。顾帆虽是剧中的反面人物,但於敬人并没有一味地脸谱化表演,而是塑造出了多个层次,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也是博文的儿时伙伴,虽想要不择手段地收获研究成果但也留存着儿时一起玩耍的温情。本剧在舞台呈现上有意识地打破扁平化的人物塑造方式,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既没有一味地将正面人物神化,让主角高大全,也没有将反面人物脸谱化和套路化、毫无逻辑地制造障碍、强行推动剧情发展。这一点值得肯定,为歌剧的人物塑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幕间巧妙转换,时间跨度大,地点差别也大,小小一方舞台要同时展现时间和地点的巨大变化,着实不易。此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用跳动的数字提示观众走过的年份,用旋转的舞台和麦苗姑娘展现从城市到田间的转变。尤其是主人公李博文全程没有离开舞台,服装和妆容的变化均在舞台上完成。与女声合唱歌词“长辛苦金黄遍野,种田人白了头”同步,李博文的鬓角添上白发,带上老花镜,披上旧外套,观众亲眼见证了李博文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到沉稳老成的长者的蜕变。二十年如一日的劳作枯燥而看不到希望,这也为第二幕肖放不堪生活重负而离开的剧情埋下伏笔。

  陈静的身影和她留给李博文的围巾是贯穿全剧的意象。围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剧情的催化剂,尽管时间流逝、地点变迁,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李博文总是将这条围巾戴在肩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对于这部讲述脱贫攻坚的歌剧,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更好的还在后头”。

  (作者单位:中央歌剧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