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巴塔耶重视经济学研究中人的价值
2021年11月01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日第2277期 作者:刘励敏

  经济学泛指研究人类各种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规律,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演变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是为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服务的。研究经济的异质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十分重要。法国评论家、思想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从对资本同质性“谋划”的批判出发,考察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自主性,提出了他的“普遍经济学”理论和异质性概念,并希望借此另辟蹊径,避开他之前的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已经做过的工作,发现他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针对同质性缺陷提出异质性概念

  20世纪20年代末,巴塔耶针对同质性的缺陷提出了“异质性”概念。他认为,“异质性,这个特殊的词语表示它相关于那些不可同化的要素;这种不可能性对社会同化过程产生一种根本的冲击”。这里讲的“不可同化的要素”主要是指非生产性消费、人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等。而在巴塔耶的“普遍经济学”理论中,这种异质性主体通常又指被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的劳动者,所以这里讲的社会同化过程就是指资本占有和生产的功利性谋划过程。他认为,“谋划”对非功利性因素特别是对雇佣劳动者超过劳动力再生产的消费具有强烈排他性,最终形成“物”的同质性社会,而“同质的社会是个生产的社会”,其实质就是把雇佣劳动者同化在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中,却排除在劳动创造的利益分配之外,以实现资本主义生产单纯数量的叠加。巴塔耶认为,资本在这里“把人性变为一种抽象的和可以交换的实在:一种对个体占有的同质的事物的反映”。这种交换将劳动个体同化为产品,却压制了劳动者追求发展和自由的异质性需求,最终导致产品过剩的经济危机。

  巴塔耶认为异质性和同质性不属于同一秩序,“异质现实性是一种强力或震荡性的现实性”,并可以获得“普遍积极性”的新性质,可以“以一种多少有些抽象的方式从一个客体过渡到另一个客体”,即由资本的有限经济向为人类服务的普遍经济转化。巴塔耶的“普遍经济学”理论和他对异质性的看法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是对资本主义同质社会思想观念和运行机制的批判。

  自主性是异质世界存在的绝对形式

  巴塔耶提出,从本质上看,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是自主性,同质性要素就是缺乏自主性和自为性的要素。当劳动者受制于“谋划”观念及其体制而陷于“物的逻辑和秩序”的世界时,劳动者就不再是自主的,失去了自主的权力和自身的尊严。所以,巴塔耶认为同质的物性世界具有强大的生产逻辑力量,一切物品都被固有的功能性束缚,“总是把人的东西规约为物(商品)的状态”。在这里,被同质社会所排除的实质上就是异质要素的自主权。在巴塔耶看来,异质性最核心的价值导向是维护人的尊严,让人能够获得自主性和主体性地位,让人从资本主义物的同质性谋划中解脱出来,做一个能自主的、有尊严的、有精神生活的“整全的人”,全面实现人的发展需要、享乐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所以,他认为,自主性是对人类自我价值的重新理解,它超越了“有用性”,“异质世界包括了来自于非生产性耗费的一切”。这里的“非生产性耗费”,是指人们可以自主决定的、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进行的消费。

  巴塔耶反复强调在异质世界中“超功利的生活是主权领域”,主权是人“内心体验”的最基本诉求,认为“人的活动基本上受生命的普通活动所调节”,这种非生产性的纯粹耗费“呈现为一种异质性的结果”,本质上就是人的生命的普遍活动,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和证明了人的本真存在。总之,在巴塔耶看来,实现社会目标才是经济增长的本源,物质生产和财富积累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人类社会能够更好地发展。所以,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自主性非生产性消费,可以真正体现人的自我价值,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积极力量。

  情感反应是经济学假设逻辑基础

  巴塔耶认为,物品是人生产出来的,最终又是供人使用和消费的,而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异质主体。所以,“依存于个人的异质要素能激发不同强度的情感反应。可以推论,一切情感反应的客体也一定是异质的”。这里所讲的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体验,反映了人的感受和意向。具体对产品而言,包括人对产品质量、种类、规格、价格及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体验等,是人的本真的反应。而人的情感反应又充分表现为人的个体偏好,且是动态变化的,具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无法对人的情感反应进行同质化加总计量分析,不存在一般均衡。若我们将经济学研究的目标局限在理性经济人范围内,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个性化的劳动者进行高度抽象和简化,在“信息对称、完全竞争、零交易成本”的假设前提下进行市场化资源配置,谋划寻求财富的增加和积累,就可能形成同质化、最大化、偏好稳定、总量均衡的“物”生产秩序的道德规范。

  在巴塔耶看来,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人的情感反应,对经济利益的重视超过对劳动者自主权的重视,扭曲了人类的意向和行为模式。所以,这是一个孤立的、有限的理论体系,“普遍经济学”和异质性概念对它“必须有所颠覆”。他提出“在异质现实性中,负载着情感价值的符号与基本要素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可能与整体具有同等的价值”。也就是说,人的情感价值符号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即商品价值符号是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从商品价值实现的角度看,情感价值符号反映消费者对商品满不满意、需不需要和需要什么的问题,决定着商品价值能否实现。从某种程度上看,那些被消费者需要、满意并购买使用的商品才算是最终完成。因而,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来看,情感符号价值与市场经济整体、与经济社会整体、与人类发展整体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而且从人的本真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情感反应能够真正构成经济学假设的逻辑基础。因此,巴塔耶认为,经济学研究必须坚决抛弃“物本位”思维,确立“人本位”范式,把情感价值符号与商品价值符号整合为一体进行研究,以异质性作为同质性的目的和终点,系统研究如何满足人的情感价值需要,并设计、建立相应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机制和以扩大人的非生产性消费为主导的分配体制,找到能够实现财富合理共享的社会治理方式,形成真实和全面反映人的自主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此,需要改进经济学研究方法,创建异质性经济分析框架,联系商品价值符号深入研究人的情感价值符号。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