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关注规模性返贫研究
2022年02月28日 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2月28日第2356期 作者:贺立龙 吴伟

  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之一。作为突发、密集、群体性返贫现象,规模性返贫问题近年来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产出了一些相关新研究成果。

  贫困脆弱性反映返贫可能性

  贫困脆弱性(vulnerability to poverty)是一个由世界银行引入贫困研究领域的概念,反映特定人口易受外部冲击而返贫致贫的倾向,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庭遭受冲击而落到贫困线之下的概率或风险,以及国家、区域或群体因遭受冲击而陷入衰退和大规模贫困的可能。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不仅要消除贫困,而且要解决会令人们“突然陷入严重贫困”的脆弱性问题。

  一般而言,脆弱性源自两种内在因素,一种是容易遭受冲击的倾向,另一种是从冲击中恢复的能力。世界银行认为,脆弱性是风险冲击易感性与风险抵御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强弱既与风险冲击大小、类型和暴露程度有关,又与风险抵御意愿、能力、策略有关。不同区域或人口遭受风险冲击的可能性和强度有所不同,面对冲击的风险暴露程度、抵御能力、恢复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决定了脆弱性表现的差异。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与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更易遭受极端天气影响、对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依赖性较强等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脆弱性更强。而缺少流动资金,难以获得贷款、社会资本和社会福利救济的贫困群体往往难以抵御各种风险,具有更强的贫困脆弱性。

  贫困脆弱性所描述的是因易受冲击且难以抵御冲击而落入贫困的可能性,其所涉及的群体规模和范围大于贫困群体。贫困脆弱性是返贫致贫潜在内因,只有遭遇冲击加之预防失败,才会导致返贫致贫。

  作为风险易感度高、风险抵御力低叠加带来的易返贫属性,贫困脆弱性根植于特定人口在资源、能力和动力方面的先天劣势或后天不足。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等人提出了内生动力不足致贫、社会排斥致贫等理论或观点。例如,一些弱势群体因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及人力资本提升机会,失去发展动力,受到社会排斥,成为贫困脆弱群体。阿玛蒂亚·森提出了可行能力概念,从权利剥夺或可行能力不足的角度解释贫困脆弱性。针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脆弱性及贫困问题,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纳尔逊、罗格纳·纳克斯基于对资源禀赋、市场竞争、社会制度等的研究,提出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外部冲击可能导致规模性返贫

  贫困脆弱性较高的群体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弱。所谓外部冲击既包括突发流行疾病、意外事故等个体性冲击,也包括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政策变动、社会冲突等系统性冲击,后者可能引发群体性、规模性返贫致贫。不同类型冲击与脆弱性耦合致贫的作用机制各有差异。疾病可能令脆弱群体的劳动能力和时间下降、生产效率和创收能力受损,还会导致医疗支出增加,挤占教育和生产性投资支出,侵蚀脆弱群体未来消费能力,影响其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积累,最终因打破经济平衡而致贫。经济危机或市场风险冲击会导致发展停滞或衰退,引发劳动力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工资减少,导致脆弱人口的财富贬值、福利水平降低直至返贫。

  从外部风险发生,到风险对脆弱群体的冲击,再到脆弱群体受冲击而致贫返贫,在这一链条中,风险发生或许短期难以避免,但我们可以发布风险预警、减缓其形成的冲击、阻断与防范冲击所带来的贫困问题。为了斩断冲击诱发的“贫困脆弱性—返贫致贫”链条,需要缓解贫困脆弱性——降低风险暴露可能与程度(如改善生存环境、实现收入平滑)、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如储备预防性资产、构建信用网络)、实现风险分散和冲击缓释(如参加社会互助网络、购买保险等)。

  防范冲击所致的规模性返贫,须以降低脆弱性为内核,减少脆弱群体风险暴露,提升其风险抵御能力,分散缓释风险。风险抵御水平受制于风险抵御能力,取决于事前、事后的风险抵御策略。脆弱区域及人口可以共建互助网络或风险分担网络,缓解脆弱性,共同应对风险。此外,发展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降低保险和借贷的获取与交易成本,均有助于提升脆弱人口的风险应对能力。南非学者雅顿·费恩和墨里·莱布兰特研究发现,瞄准脆弱人口,通过提供收入补贴等方式提早介入,可以降低贫困脆弱性,较好地预防外部冲击带来的致贫返贫问题。

  重视气候变化对减贫的影响

  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指出,气候变化、地区冲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极有可能拖累全球减贫进程,受上述因素影响,在中低收入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都会出现规模性致贫返贫现象。

  自然灾害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脆弱人口陷入贫困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极端天气事件通过降低农业生产力、提升粮食价格,导致脆弱人口陷入贫困。美国学者诺亚·迪芬巴赫等人利用气候经济分析框架评估了气候波动对16个发展中国家、7个社会经济群体的致贫影响,发现极端天气问题导致孟加拉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贫困率上升。坦桑尼亚的粮食生产和价格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学者们利用模型预测发现,当气候发生极大变化时,会给该国的主粮生产带来严重负面冲击并使9万多人陷入贫困。即使在发达国家,气候变化也会通过破坏脆弱区域的基础设施或损害脆弱人口的健康,带来致贫返贫问题。美国学者布鲁斯·托恩等人评估了气候变化对美国未来贫困和健康变化趋势的影响,发现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扰乱经济活动,摧毁房屋和基础设施,使数百万美国人陷入贫困。此外,气候变暖威胁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使他们面临热应激、空气污染等风险。

  在相关学者看来,为了实现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包容性发展、缓解贫困问题,应将减贫和稳定气候变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特别是要将适应气候变化、减少灾害风险纳入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减贫综合框架,降低个人、社区和社会经济的脆弱性。英国学者约翰·希曼提出,气候变化对依赖农业、缺乏资金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及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评估家庭在贫困和粮食安全方面的脆弱性,模拟与天气相关的价格、政策变化对收入和粮食供应的影响,他提供了一种“气候致贫冲击”管控方法。尼泊尔学者卡佩尔·卡纳尔等人提出,在主要依赖农业的国家或区域,气候致贫风险较大,应引导农户适应气候变化,预防饥饿和贫困。荷兰学者埃塞尔·温斯米厄斯等人收集了52个国家的部分贫困人口居住情况,将其所生活的空间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同时考察了这些地方的自然灾害情况,发现贫困人口受干旱和洪水等风险影响较大。为了帮助这些贫困人口需要为其制定优先发展政策,并减轻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风险冲击视角下的规模性返贫的预警、阻断与长效治理研究”(21BJL06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