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丝绸之路
2023年06月05日 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5日第2664期 作者:陈旦娜

  西班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沿线国家之一。基于阿拉伯人长期在伊比利亚半岛生活的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为“西欧唯一连接超过九个世纪东方文化的国家”。2018年11月27日,在对西班牙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班牙《阿贝赛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将古都长安同西班牙的塔拉戈纳联系在一起。”丝绸贸易和生产在西班牙格拉纳达、科尔多瓦、瓦伦西亚、巴塞罗那、托莱多等地留下辉煌的印迹,至今人们还能在瓦伦西亚丝绸交易厅、法雅节等,清晰地看到丝绸之路的影响。鉴于西班牙独特的历史,该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丝绸之路的教学内容显现出独有的国别特点,了解相关描述对补充完善我国丝路史研究和中西交通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丝绸制造业在罗马—拜占庭时期初现雏形

  西班牙常规中等教育由四年初中教育和两年高中(或职高)教育组成,其中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教育将地理与历史设置成一门课程,即“地理历史课”;高中则单独开设“世界近代史”和“西班牙历史”课,供学生选修。因此,西班牙初中历史教材通常也将地理和历史两个科目的教学内容合并编写,整合为一个体系。以主流出版社阿纳亚(Anaya)为例,其初一教材共12个单元,前6个单元主要涉及地形和气候等地理知识,从第7单元开始讲解史前文明,逐步推进至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罗马和古代西班牙。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在西班牙出版的历史教材内容布局与阿纳亚出版社基本一致,初一阶段历史部分同样为6个单元的结构。

  世界各国对于欧洲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多数聚焦于以罗马—拜占庭为主线的贸易往来,西班牙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丝绸最初出现在欧洲的教学内容基本遵循该特点,在初一“罗马”单元或初二开篇“中世纪的开端”(即日耳曼和拜占庭时期)开始提及东西方贸易。值得注意的是,阿纳亚版教材虽然认为在拜占庭时期贸易非常重要,手工业发展迅速,有制造丝绸的能力,但不突出“东西方贸易通路”这一概念化的表述,而是使用“中国的丝绸来到拜占庭,还有印度的香料、象牙、珍珠,以及欧洲北部的琥珀、皮革和小麦”这一提法将丝绸作为罗马帝国贸易活动的商品之一,与其他异域商品同时提及,体现出欧洲视角的整体观念。

  罗马—拜占庭时期的丝绸充满神秘色彩,制作这种东方奢侈品的丝线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让欧洲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西班牙《瓦伦西亚丝绸博物馆官方导览》讲述了一个在该国史学界和主流媒体中广为流传的故事:虽然数千年来中国严格保密丝绸制作技术,严禁传往国外,但是在550年前后,两位来自“赛林达”(Serinda)这个东方国家的僧侣偷偷将桑叶和蚕卵带给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使欧洲人明白了丝绸制作原理,开始自行生产丝绸。该故事将欧洲丝绸制造业的出现和发展与罗马—拜占庭联系起来。然而,即便丝绸制造业在罗马—拜占庭时期的欧洲初现雏形,西班牙史学界公认在该国大规模种植桑树和生产丝绸要到8世纪阿拉伯人攻占伊比利亚半岛之后。

  穆斯林与丝绸之路的联系

  虽然西班牙历史教科书在罗马—拜占庭相关章节已提及作为贸易商品之一的丝绸,但教材中关于丝绸之路的笔墨大多落于“伊斯兰世界”单元。以阿纳亚版初二教材为例,其第二章“伊斯兰世界”和第四章“八世纪到十一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即穆斯林占领时期的西班牙)关于丝绸和丝绸之路的描述明显增加。

  711年,穆斯林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攻略拉开序幕。倭马亚哈里发国自南往北征服西哥特王国,建立安达卢斯王朝,占领半岛大部分地区近8个世纪,直至1492年基督徒在“天主教双王”(伊莎贝拉一世和费尔南多二世)的领导下攻陷格拉纳达,才收复失地。这一时期,南方穆斯林与北方基督徒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共存,不同宗教信仰的族群也在马德里、瓦伦西亚等城市的不同区域生活。他们保持自身宗教习俗和生活方式,但也有一定贸易和文化往来。鉴于穆斯林和基督徒在同一时期共存于同一片土地,西班牙的历史教科书通过不同章节交替式讲解穆斯林和基督徒生活区的社会、政治、经济、艺术和权力变迁,并有意引导学生将两者进行全方位对比。

  丝绸作为贸易商品,主要出现在描写穆斯林占领区经济活动的部分,而基督徒生活区的经济活动则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贸易较不发达。阿纳亚版教材在描述穆斯林的经济活动时正式使用“(东西方)贸易路线”这一表述,并配图呈现穆斯林与地中海、非洲和远东地区的商贸往来。教材使用较大篇幅介绍穆斯林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包括引进中国的纸张、火药和指南针。此外,不同于中国的中学历史教材(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将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沟通者称为“阿拉伯人”,西班牙教材自始至终使用“穆斯林”这一提法,与“基督徒”对应,体现教材编者对其宗教属性的关注,侧面反映了影响西班牙学生世界观建构的重要因素。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对比同一时期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生活,作为重要商品的丝绸则自然而然归入“穆斯林”的范畴。初二教材第七章“中世纪后期”描述格拉纳达王国的经济活动时,特别放置蚕和蚕茧的照片,配以文字,说明该国主要经济来源是丝绸生产和贸易。

  丝绸之路是欧洲与世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路

  西班牙不同出版社的历史教材开始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术语的章节不尽相同。阿纳亚出版社较多使用“贸易路线”的提法,而牛津出版社则在“罗马”章节中使用“丝绸之路(中国)”的概念,将它标记为罗马帝国对外贸易通路之一。在“伊斯兰世界”章节中,牛津版教材强调丝绸之路是亚洲商品运达伊斯兰世界最为著名的贸易路线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把丝绸与来自印度和北欧的商品一并而论,欧洲视角往往将丝绸之路视作欧洲与非洲、亚洲以及美洲各国之间诸多贸易路线中的一条,具有较为明显的全球意识。在描写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版图时,阿纳亚版教材将欧洲置于地图中心,往西标出多条通向美洲的路线,往东则有数条连接亚洲的通路,其中“丝绸之路”指欧亚陆上线路,且箭头仅从东向西,表明主要从东方进口商品。然而,这些形形色色的贸易通路均以国家命名,如西班牙线路、葡萄牙线路、荷兰线路等,唯独“丝绸之路”以商品命名,体现该线路作为历史文化符号的特殊身份。

  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一词以来,在中国,这个概念被不断深化,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重要标志;在西班牙,这个概念承载着伊比利亚半岛上东西方互动的历史,其意义超出商贸范畴,指向族群共存与宗教往来,是其国家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欧洲视角观察丝绸之路可以看到,它是欧洲与世界各地商贸往来的重要通路之一,通过这条线路传往西方的是东方无与伦比的奢侈品和令人惊叹的先进技术,也因此蕴含“东学西渐”的精神。如今,“一带一路”倡议使“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给中西贸易带来发展机遇。中国是西班牙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班列从浙江义乌出发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抵达终点站西班牙马德里。西班牙各界人士十分关注“一带一路”,希望西班牙作为商品输入国的同时也能向中国出口更多货物和技术。中国在构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时,宜弱化古代丝绸之路中“东强西弱”的历史叙事,突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改善对象国普通民众日常生活起到的现实作用,为推进人类文明平等交流所作的实际贡献,使“一带一路”作为新时代互惠互利的“丝绸之路”深入各国民心。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