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语言障碍 建设更包容的学术界
2023年08月18日 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18日第2716期 作者:练志闲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学者需要熟练掌握英语才能理解他人的学术成果、参加国际会议、与世界各地的同行展开合作,这对母语非英语的学者构成了重大语言挑战。
  近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发布报告,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学院高级讲师天野达也(Tatsuya Amano)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科学领域,母语非英语的学者面临更多劣势,包括论文阅读与写作困难,参加国际会议机会偏少等。

  天野达也等人对来自8个国家的908名环境科学家进行考察,这些参与者每人至少发表过一篇英文论文。一些参与者来自较为精通英语的国家(玻利维亚、西班牙和乌克兰),而另一些参与者来自英语熟练度不高的国家(孟加拉国、日本和尼泊尔)。研究人员将这些参与者与来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国)的学者做对比,结果发现,在只发表过一篇英文论文的学者中,与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学者相比,来自英语熟练度不高国家的学者要多花29.8%的时间撰写论文,多花90.8%的时间阅读学术文章。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准备国际会议口头报告,甚至还有一些人因为语言障碍不得不拒绝相关邀请。

  一些学者表示,尽管自己的英语较为流利,但在同样时间内,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能表达的内容和信息量不同。还有一些学者表示,语言障碍不限于论文和演讲,科研中的每一步都面临挑战。例如,对于英语不熟练的学者来说,申请资助研究项目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在同行评议过程中也面临更大的被拒绝概率。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不利因素对处于职业生涯早期阶段和来自低收入国家的学者的影响尤为严重。

  研究人员表示,衡量语言障碍对英语不熟练学者的影响十分重要,这些发现对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学者对于解决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挑战至关重要,并在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不能打破语言障碍,非英语国家的学者就不能在科学领域公平地参与科学研究,更不用说作出更大贡献。

  (练志闲/编译)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