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3年09月21日 15: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1日第2740期 作者:张春敏 吴欢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历史观对中国经济整体的把脉定向,达成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指引着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树立大历史观、运用历史思维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学深悟透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关键钥匙。

  确立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我们是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一以贯之的理论逻辑。习近平经济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理论逻辑的起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立场,其理论体系也以此为基点扩展构建。另一方面,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沃土。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中国的文化基因既塑造了中国人,也成为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深层指引。习近平经济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大同”“小康”等思想营养,重点关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我们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实践逻辑的传承与创新。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习近平经济思想汇集了党领导人民开拓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经验与智慧,形成了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实践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经济方针、政策,为彻底摧毁旧政权、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全面胜利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物质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走向何方: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凸显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在经济结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新机遇,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了新挑战,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在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逻辑的现实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是深植于党的历史经验智慧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经济实践形成的重要理论,更是符合历史大势的主动战略选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达成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解答了发展动力、平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外联动发展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擘画中国经济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面对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比较优势改变、经济全球化出现新变化的时代大潮,以及中国经济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的时代之问,习近平经济思想提供了创新性的回答。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的经济布局与态势。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抓住了中国经济系统的主要矛盾,凸显了中国经济的主体性,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在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的同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构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坚持扩大内需,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展现大国经济优势。立足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构建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质性要求与鲜明主题。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就需要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端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与组合、优化供给结构以及优化产品和服务结构,让供给与需求在高水平上动态平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升质量,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有机整体。

  科技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哪个国家能抓住科技创新的质变机遇,就更容易获得发展的优势。创新驱动发展不仅是现实要求,更是在各国发展历史上得以印证的重要举措。面对汹涌的时代大潮,习近平经济思想将创新提升至“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地位,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到突出企业作为创新的重要主体,到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再到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保障,需要国家创新体制、人才体系、企业主体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共同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覆盖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战略谋划与战略布局,构建起充分发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与核心要素的全方位格局。

  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构建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腾飞的财富之源,更是走向未来的重要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所带来的牢固支撑。不能离开实体经济谈金融,要虚实结合,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巨大,但在产业基础、产业链上仍然存在很多短板。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延伸与升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产业。注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锚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政治基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全球风云中不变的是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相统一,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时与势,于变局中开新局,提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通过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

  战略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的应变之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有识变的智慧、敢变的勇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重要历史关头,都从战略上制定了正确的经济策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反映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上,就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特色资源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施展才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构建乡村良好生态体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以确保乡村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二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构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三是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逐步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扩大开放: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在经济层面的交往从未像现在这样频繁,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阻挡。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开放性。“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携手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层面共同面对风险挑战,同时互利互惠、共同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向全世界提供更好的中国产品与服务,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持续放宽市场准入,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需求;为缩小南北差距、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落实中国经济发展策略 

  聚焦主体: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都是重要力量。完善国有企业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其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建设;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

  促进转型: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补齐产业链短板,延长优势产业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拓展数字技术应用新场景,鼓励发展新业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的对接合作、跨境贸易便利化;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

  增进福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体制机制,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安全发展: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不断变化,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叠加,要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建立多元供给体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内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与中华民族的恢宏历史、党百余年奋斗的光辉事业一脉相承,是在统合古今之变、把握历史大势的基础上谋划现实工作、面向未来的宝贵思想结晶。沿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中国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机遇,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博士)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