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2023年09月20日 15: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0日第2739期 作者:岳童 傅安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其在民众之中的认同和内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将相关理念内化于心,并逐渐形成一种既体现社会价值导向和规范要求,又包括个人价值目标和人格特征的个性化的个人价值观的过程。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围绕价值观的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问题,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探讨。结合个人价值观系统的构建和作用机制,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培育可以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自我认同三个方面共同发力。

  提高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赞恩(Zahn)等人进行的磁共振研究发现,不论被试加工何种价值理念,其前颞叶这一与抽象的概念性知识表征有关的脑区都会被激活,说明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系列抽象的观念表征和社会规则的集合。同时,个体的价值观系统是具有等级结构特性的:越是内化至中心层级的价值观,其在表征和建构中越是倾向于基于道义原则的绝对性认知。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强调价值规则的道义性和绝对性来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程度。

  事实上,中国古代社会治理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教育也遵循相似的内化路径,人们虽“日用而不知,习焉而不察”,但其中的经验值得提炼。例如,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就在乡规民约的宣传和实践中进行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出了一系列以保障教化为核心的方法性条文,包括道德说教的理论教育法、旌善惩恶的激励教育法、众相劝诫的自我教育法、择优而教的环境陶冶法等,以增强人们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水平。这一路径经常被人们应用于日常生活观念的培养中。例如,在个体童年时由父母垂直传递的价值观(如诚实)多含有“必须”的绝对性成分,这种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社会规则可能是构成个体核心价值理念的来源。在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也可以遵循相似的内化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自动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必须通过理论宣讲,才能逐步被大学生所认知与接受,成为他们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如此才能将相关表述内化至大脑的认知结构中。不仅如此,还应在教育过程中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道义性宣传,使其在个人价值观系统中更倾向于以基于道义原则的绝对规则方式进行建构。

  提高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除了进行理论宣讲外,为了巩固认知认同的效果,还需要提高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水平。所谓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指个体在对价值观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评价选择,产生不同情感反应和情感态度。只有实现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个人理解的神秘空间中转为个体内心成熟的价值观念。

  实际上,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般来说,对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会自然衍生出情感认同。前人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所认同的价值观通常是充满情感的, 这表现为人们通常对符合自己价值理念的观点保持一种积极的情感偏向。例如,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研究者发现被试总是自动将自己认同的价值观与积极属性词进行快速联结, 这表明价值观与积极情感在同一表征范畴之内。不仅如此,当个体想象有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件发生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经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件时会产生自豪感。反过来说,情感认同还可以进一步巩固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例如,有研究者发现,当强行要求个体在某些重要价值观上作出妥协时,人们不仅会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如愤怒、厌恶等)来对抗这种要求,还会进一步加强对自己原有价值观的坚持。亦即,价值规则被违反后所激发的负性情绪体验可能是个体价值观对抗冲击、维持自身合理性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认知规则及思维内涵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合理加入情感教育的成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生活的积极情感事件相联系,提升其情感认同倾向,可能更有助于相应价值理念在个体信念系统中的内化和深入。因此,可以考虑将核心价值观的感动功能作为情感认同的重要手段。以感动为情感策略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建构和公共日常生活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激发和形成公共生活空间的共同性情感,形塑个体对情感的期待和接受模式,形成一种对主流社会情感认同的心理定势。

  提高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同

  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可知,当某种价值观被纳入自我概念时,人们对其认可和重视的程度会明显提升,而被排斥到自我概念之外的价值观在重要程度上则相对较弱。如果提升原本在自我认同之外的价值观与自我概念的关联程度,理论上也应当能促进该价值观的进一步内化。法尔科(Falk)等人的脑机制研究进一步发现,被试接受主试劝说的价值观的效果与其腹内侧前额叶的活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这一脑区的激活表明,在上述过程中可能发生了“自我价值整合”过程,即通过劝说将相关理念整合进个体的自我概念之中。这提示人们,通过推进某一价值理念与自我概念的融入,可以促进个体更好地内化该种价值观。

  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上,自我认同仍然是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难以实现的环节。自我位于整个人格系统的核心位置,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意志行为都要在自我的统合下发挥作用,只有个体高度认同的内容才会被整合进自我概念中。例如,余林和王丽萍的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较高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倾向认同,但是并没有将其纳入个人的自我概念。岳童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大学生对重要价值观在内隐情感偏好程度上要高于自我加工过程,即价值观的自我认同相比于情感认同更加难以实现。考虑到核心价值观与自我概念整合的困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最终目标,便是与民众的自我概念有机融合。目前,国外虽然发展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如自我肯定的方式)来促进价值观与自我概念的关联,并在教育和健康领域展开了价值观和行为改变的实践应用,但盲目照搬国外的干预方法有可能带来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当结合理论研究的成果及中国文化特色,摸索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自我概念之中的切实有效路径。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是一个内生性、系统性过程,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实施。一是认知认同层面的培育,进行记忆加工和思维加工的训练,使人们不仅熟悉相应的价值理念,而且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达到更高层级的认知。二是情感认同方面的教育,使民众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自动的、积极的情感偏好,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充满积极情感色彩。三是促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民众的自我认同过程中,成为民众核心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如此才能将价值观转化为直接的行为动机,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到二〇三五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逻辑与战略路径研究”(21ZDA07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