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3年09月22日 0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22日第2741期 作者:◇李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在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大原则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生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内在统一。

  人民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人本身是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动力中心。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实现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等新思想新理念,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中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揭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党颁布的重要文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强调,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辉煌成就。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成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14亿多人民共同参与、56个民族共同享有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能够确保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实现有机统一,能够确保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能够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人本身是现代化建设的承担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资源和动力中心。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最终能否实现现代化最为关键和核心的要素。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相互促进。人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而且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人的现代化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会对社会现代化提出更多的要求,带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中更为重要。人的素质水平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水平。未来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是各国人才的竞争。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不仅需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现代化,更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从而深刻把握好“三个第一”:即第一生产力是科技、第一资源是人才、第一动力是创新。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第一是科教兴国战略,第二是人才强国战略,第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三大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不断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立场

  从价值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在于是否能真正代表、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西方现代化遵循的是资本逻辑,没有资本就没有西方现代化的兴起和发展,以资本为中心是西方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根本福祉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来华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讲话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而不是低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才能使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到新水平,使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跃升到新层次。

  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增进和实现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是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的最终判断标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同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一件一件抓好落实,一年一年持续努力,使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当前,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不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14亿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7亿多人实现脱贫,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某些人、某一集团、某一团体、某一阶层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复杂性和艰巨程度在国际上前所未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不断创造物质条件,也要为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中国式现代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现代化必然面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人与自然看作是生命共同体,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抱持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只是把自然界作为获取物质财富的载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鲜明特色,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也就决定了中国不会走西方生态环境破坏的现代化老路。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倡导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主张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中国式现代化关注人类的和平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中国自身发展,又以中国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坚定地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汇聚着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中国贡献。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为了把人变成生产和消费的机器,而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把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因素归因于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不但是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症结所在,而且是破解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瓶颈的实践前提。

  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尊重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要、促进人民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物的全面丰富、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夯实了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其次,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发展精神力量。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的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创新,同时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里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